台灣要聞

金門高懸浮微粒 中研院研判來自大陸污染

【大紀元7月23日報導】(中央社記者管中維台北23日電)金門空氣品質不如預期,中研院研究發現,福建是建築陶瓷產區,根據化學數據及配合氣象條件,陶瓷廠粉塵逸散及燒陶燃煤污染性氣體及微粒,可能是金門高懸浮微粒主要污染來源。

根據環保署監測資料,金門地區每年東北季風月份懸浮微粒濃度高,其中,粒徑小於2.5微米細微粒常佔一半以上,且近年濃度有逐年增加趨勢。中研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在國科會支持下,研究金門地區高懸浮微粒化學特性及來源。

研究團隊自2007年11月在金門採樣,目前已完成污染最嚴重的冬天懸浮微粒標本化學成分分析。

研究發現,懸浮微粒的鐵對鋁質量比值小於平均地殼組成,而與陶瓷廠排放源的特徵比值接近,也與陶瓷業原料黏土礦物的少鐵特性一致;此外,硫酸根及氟離子濃度相當高,主要來自污染源,最重要污染源是燃煤。

研究指出,大陸福建是中國重要建築陶瓷產區之一,根據化學數據及配合氣象條件,陶瓷工廠粉塵逸散,加上燒陶時燃煤產生大量污染性氣體及微粒,可能是金門高懸浮微粒最主要的污染來源,至於確切源區位置,仍須彙整更多資料才能判斷。

中研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許世傑指出,中國大陸東南沿岸快速工業化,尤其一些高污染工業勢必排放愈來愈多的污染物,台灣應與大陸大學或研究單位合作建立長久監測站,以了解對台灣海峽兩岸區域空氣品質影響,並進行民眾健康風險評估,且適時提供研究資料供制訂決策時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