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新聞

海水酸化擾亂生長 魚耳骨異常增大

【大紀元7月9日訊】(大紀元記者葉澄旭編譯報導)過去數年科學界不斷的探究,海洋酸化的現象及其可能造成的危害。據美聯社報導,最新研究發現,海水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使的幼魚的耳朵變大,這個實驗結果與科學家的假設南轅北轍。因為之前大部份的研究都指向,酸化的海水分解碳酸鈣,導致海洋生物的骨骼或外殼不易生長,然而幼魚的耳骨卻有增無減。

研究顯示,海洋正以10至20倍的速度,快速酸化中。國際能源展望報告(IEO2009)預估,全球能源相關的碳排放量,將從2006年的290億公噸,增加為2015年的331億公噸,以及2030年的404億公噸。

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快速增加,海水吸收了空氣中將近一半以上的二氧化碳,於是逐漸酸化,首先危害到魚類幼苗的成長,因為海水中過多的二氧化碳,阻礙幼魚的碳酸鈣骨骼或外殼的生長,造成幼魚存活率降低,魚類種群無法順利繁殖。

實驗結果出乎意外

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斯克里普斯海洋研究所海洋生物學家卻克里(David M. Checkley)認為,空氣中過多的二氧化碳不僅造成全球暖化、讓海水增加酸性,同時也影響到生物和生態的發展,這些都必須深入研究。

卻克里主導的研究團隊最近發現,在酸性增加的海水中,太平洋犬牙石首魚(white sea bass)的耳朵增大,呈石頭狀。他們原先假設,海水吸收空氣中過多的二氧化碳酸化後,可能導致魚的耳骨縮小,因為魚的耳朵是一種內耳石的結構,由礦物質(碳酸鈣成份)構成,而海水的酸性理應會溶解其碳酸鈣骨骼,然而實驗結果卻恰恰相反。

於是他們進一步模擬2100年海水與空氣的二氧化碳濃度,在目前的海水中,加入3.5倍的二氧化碳。結果發現,相較於在一般海水中生長的幼魚,在高濃度二氧化碳海水中,小魚的耳骨發育增大7%至9%。

物種變異可能產生有害影響

卻克里表示,增大的耳骨如果不影響魚群的生存,就無需擔憂。然而科學家們的假設並非如此,任何東西變異後,通常都可能產生有害的效果。

魚類經由演化,慢慢形成今天的身體,魚的耳朵生長在體內,用以判斷方向、保持身體平衡,是維持生存的重要器官。一旦稍微改變它們的身體結構,如增大的耳骨,可能就會影響它們保持平衡、判斷方向,甚至生存。

重視海洋酸化對全球生態的影響

科學家們也察覺到,加速酸化的海洋,已經影響到其它的野生海洋生物,史密森尼環境研究中心(Smithsonian Environmental Research Center)生態學家米勒表示,海洋、河口與沿岸水質酸化,造成濾食動物如貝類(牡蠣),無法正常形成他們的外殼。例如養殖在2100年高濃度二氧化碳含量海水中的美東牡蠣(Eastern Oyster),成長顯著緩慢,不僅外殼長的小,貝殼中的鈣含量也明顯減少。

今年6月1日70個國家的科學研究機構,透過國際科學院際論壇 (IAP)聯合發表聲明,呼籲各國領袖重視海洋酸化的危機,必須將此議題加入聯合國哥本哈根會議的議程中。因為海水酸化將使的大量的珊瑚礁被侵蝕,劇烈改變海洋生態的多樣性,進而威脅到糧食安全、降低沿海地區的保護、損害當地的經濟,影響數百萬人口的生存。

除非能在2050年之前,將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減少至少50%,否則按照目前的碳排放量,在2050年之前,所有的珊瑚礁和極地生態系統都會遭到破壞。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