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間故事

民間傳說:風神的傳說

中國幅員廣大,各地區生活環境不同,各民族的生活中心的風神有著不同的風貌和神性。從周至春秋戰國時,中國北方各國尊稱風神為“風伯”,風神的另一尊稱是“風師”,俗傳是二十八星宿中的箕星,箕星一動,就會起大風。

但南方的楚則把風神取名為“飛廉”,《楚辭‧離騷》:“……前望舒使先驅兮,後飛廉使奔屬”,一般認為飛廉就是風神的名稱。後來,南北二方的風神合而為一。漢時已將風伯、箕星、飛廉視為一物,均是指有司風能力的風神。

關於風神飛廉之模樣;有的說是神禽,或說是長毛有翼之獸,有的則認為是“鹿身,頭如雀,有角,蛇尾豹文。”

《山海經‧北山經》上說,在獄法山中有一種名叫山琿的動物。山琿走路的速度就象風一樣的快,因此,人們相信這種山琿一出現,必定會起風。

《山海經》中提到另一位風神禺強,他是黃帝的孫子,《山海經‧大荒東經》:“黃帝生禺虢,禺虢生禺京。”這位禺京就是禺強。《山海經‧海外北經》:“北方禺強。人面鳥身。”風神禺強,也是海神。當他以風神的面貌出現時,是人的臉、鳥的身體,耳朵上掛了兩條青蛇,兩腳上還踏著兩條青蛇;當他以海神姿態出現時,是人頭魚身,有手有腳,駕兩條龍。每年冬天,禺強就從北海遷到南海,從魚變成鳥,從海神變成風神。

此外,《幽怪錄》,《酉陽雜俎》的封姨或十八姨,《潛確類書》的孟婆也都是風神。

──轉自正見網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