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新聞

西澳發現罕見隕石及其墜落軌跡

【大紀元9月24日訊】(大紀元記者高旻澳洲珀斯編譯報導)9月18日,西澳博物館透露,納拉伯平原(Nullarbor Plain)的沙漠火球攝相機網絡跟蹤到一個高爾夫球大小的隕石碎片的墜落過程。當天,《科學》雜誌發表了科學家對該隕石碎片及其墜落軌跡的研究結果,據信為研究太陽系的起源提供了線索。

納拉伯平原由世界上最大的單塊白色石灰石構成,面積達20萬平方公里,最寬處1200公里,橫亙西澳、南澳兩省。黑色的隕石掉到白色的石灰石上面,即便很小也容易發現。納拉伯平原的沙漠火球攝相機網絡是南半球的首個同類項目,由來自西澳博物館、倫敦帝國學院和捷克共和國的昂德列約夫天文臺(Ondrejov Observatory)的科學家組成的研究小組設立的,目的是監測和跟蹤任何可能的來襲流星隕石,以便科學家可以再現其運行軌跡進行研究。

研究小組2007年收到隕石墜落的影片,科學家們從影片的慢鏡頭看到了(隕石)火球及其墜落到地球上的軌跡。他們第一次到納拉伯平原便在預測地址100米範圍之內找到了3枚隕石碎片。碎片大小介於板球和高爾夫球之間,命名為Bunburra Rockhole。西澳博物館現在保存有高爾夫球大小的那一枚,另外兩枚借給了歐洲。

西澳博物館地球和行星科學主管和研究論文的合作作者貝文(Alex Bevan)和西澳博物館的研究人員2006年成立之初就加入了研究小組。貝文說:「碎片越多,畫面越清晰,全世界發現了50000塊隕石,但其中只有1100塊觀察到降落,而準確確定軌道信息的只有5塊。這就像用5%的碎片拼起大幅的拼圖一樣。有了這個信息,我們就可以找準它來自小行星帶的具體位置,並試圖界定行星原始的基本組成單元。」

隨後的研究和計算斷定這個隕石曾在圍繞太陽的一個非常規軌道運行。研究小組認為剛開始是在火星和木星之間最裡側的主要小行星帶運行的一個小行星,然後逐漸演變成一個圍繞太陽的類地軌道。數據研究人員還有其他數據顯示:隕石順著軌道被收回,深入到小行星帶。

貝文說:「這項研究令人興奮,難以置信。我們已經發現的大多數隕石,我們很少或根本沒有它們來自太陽系何處或墜落地球的軌跡方面的信息。而通過這個項目(指沙漠火球攝相機網絡)我們能夠跟蹤和預測隕石墜落的地點。如果沒有這項研究,我們根本就無從知道這個(小)隕石的降落,更談不上它來自何方,及墜落地球的軌道。」

研究還發現這些隕石碎片由一種罕見的玄武岩組成。研究人員說其成分和來源,與關於類地行星的基本組成單元如何形成的最新理論相吻合。研究人員現在正在進一步分析隕石,以更準確的確定其年齡。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