棋牌

中国女子围棋已无厚势

【大纪元1月14日讯】几年来中国女子围棋难见新秀,相比之下韩国新秀却如雨后春笋,在近来的国际大赛中屡创佳绩。

又一届“兴仓杯”,又一轮世界女子围棋精英的对抗,与首届“兴仓杯”的情景如出一辙,中国女棋手再度无获而归。虽然以一届比赛来判断大势有主观之嫌,但中国女子围棋强势已不够凌厉却是事实。

与多数体育项目相似,借助“男帮女”的训练方式,中国女子围棋曾率先全面崛起。在七八十年代,先是出了孔祥明,稍后有了芮乃伟、杨晖、华学明等一批棋手,当时,与她们可以对对招儿的只有日本棋手。日本女棋手有一长项是下指导棋,比正式的比赛轻松且收入不菲,在与中国女棋手的交锋中经常处于劣势,费力又丢面子的事自然不愿意做,她们渐渐不太愿意“接招儿”,中国女棋手变得没有了对手,也就少有比赛,而那时是中国女子围棋最为强劲的时候。缺少比赛使中国女子围棋开始出现萎缩,毕竟她们视棋是职业而非爱好,她们中的一些人开始了另外的追求,比如选择出国。孔祥明、李杨去了日本,黄丽萍、郭娟去了美国和欧洲,芮乃伟到了韩国,她们的出国之路虽然有自身的各种客观原因,其中也有缺少对抗的原由。到如今,当初的那十几名棋手,只余了杨晖和华学明。尽管如此,中国女子围棋的实力仍很强劲,六次世锦赛六度夺冠,这种强劲持续了十余年,直到近一两年那些韩国姑娘冒出。

在韩国男棋手做着后来居上的努力时,其女子围棋的水平也在攀升。韩国第一批女棋手在赛场试手不过是10年前的事,多数时候属于陪衬,尚缺少竞争力,这种状况近年有了转变。有“三驾马车”之称的赵蕙莲、朴智恩、权孝珍都在20岁以下,却有了与一流男棋手抗衡的能力,朴智恩去年打入“国手战”前四,KBS杯拿住曹薰铉,应该说除了韩国棋院客座棋手芮乃伟,她算得上是韩国女子围棋第一人,本届“兴仓杯”弈入决赛并不意外。赵蕙莲不过16岁,上届不敌芮乃伟获亚军,但胜了杨晖和丰芸。几位韩国少女的“出镜”得益于该国这几年的围棋氛围,六年前韩国主办了一个“宝海杯”,这一办就是五届,其实,最初推出女子世界职业赛的是中国,即1994年的“翠宝杯”,但却没有第二届,次年韩国人接过去了。除了“宝海杯”,为女棋手举办的比赛韩国还有四五个。另外,所有棋赛女棋手都有参赛资格,在经常的强对抗中,女棋手的水平也就得到事半功倍的提高。

就比赛机会而言,中国女棋手不仅不如韩国,比日本也逊色,中国少有为女棋手专设的比赛,比较固定的只有一个女子个人赛,其间也曾举办过女子名人战,但都时有时无,依是否有赞助而定。像“名人战”、“天元赛”等棋赛,又不是所有专业棋手都可以参加,有等级分、段位等限制,女棋手有参赛资格的就是那几个老将,乐百氏、棋圣战对专业棋手的参赛不限制,但女棋手的比赛机会还是显得稀少。棋手的天职便是比赛,缺少对抗只能是萎缩或者维持现状,至今中国女子围棋的大梁还在那批老将肩上,十几岁的后备力量十分欠缺。学棋的女孩子不少,但十分辛苦,没什么比赛又没什么希望,很多孩子易辙专心读书,围棋就真成了爱好。

就是那几个老将,也颇有压力,华学明坦言:去年打“兴仓杯”怕输,这还是有实力的感觉,今年再上则已有“拼”的念头了。

去年“兴仓杯”失手后,中国女子围棋有了真切的紧迫感,“现在又到了抓抓女棋手的时候了”成为了一种共识,年中办了个“东方航空杯”女子棋赛,世纪交汇时女子名人赛重现,虽然比赛的数量仍不能与日、韩相提并论,但毕竟女子围棋开始受重视。另外,国家队在去年底进了4个女棋手,年龄均在十三四岁,计划以后每年对女棋手都有类似男子国少队的选拔,这给了学棋的女孩子以希望。中国的女子围棋家底不薄,光吃老底终有“坐吃山空”的一天,中国女子围棋已经遇到了“狼”,及时想招儿应对当为上策。当然还需要社会的关心,毕竟女子棋赛的赞助缺少热度。(北京青年报)


    相关文章

    

  • 女子围棋世锦赛:张璇芮乃伟明日一较高低 (1/10/2001)    
  • 世界女子围棋锦标赛 张璇孤身进四强 (1/10/2001)    
  • 世界女子围棋锦标赛产生四强 (1/9/2001)    
  • 围棋的“半边天”–写在张璇获女子名人冠军之后 (1/9/2001)    
  • 女子围棋世锦赛中国仅剩张璇 半决赛对撼芮乃伟 (1/9/2001)    
  • 世界女子围棋职业赛今日八强出场 中国三将艰难启程 (1/9/2001)    
  • 中国三女将出征世界女子围棋赛 (1/8/2001)    
  • 张旋成为新世纪首位中国女子围棋名人(2) (1/8/2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