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要闻

命运多舛磨舰15年 欧洲最先进航母服役

(http://www.epochtimes.com)

【大纪元6月6日讯】 近日,法国海军参谋长、海军上将让吕克· 德路纳宣布,法国第一艘新型核动力航空母舰“夏尔· 戴高乐”号目前已通过最后的检验,于5月18日正式服役,并将首次参加法意联合军事演习。

  “戴高乐”号航空母舰目前是欧洲最大、最先进的航空母舰,它研造时间长,历时15年建成;耗资巨大,造价800亿法郎。服役时间长期拖延,原计划1996年即加入现役,但下水后因设计和质量问题,事故不断,历经磨难。

  自1994年5月7日“夏尔· 戴高乐”号航母下水以来,已陆续暴露出其在设计和质量上存在的诸多问题,如舵震动、发动机故障、隔音不完全、核反应堆耐压壳龟裂,后来又发现供飞机起飞的跑道太短,无法供E-2C“鹰眼”预警飞机起落,不得不返回布雷斯特造船厂做全面检查,并将斜角甲板跑道加长4.5米。更令人震惊的是2000年11月“戴高乐”号航母在北大西洋进行的首次远洋试验中,当该航空母舰以25节航速从法属西印度群岛的瓜德罗普岛开往美国诺福克海军基地途中,其一部螺旋桨桨叶突然断裂,掉落大西洋,潜水员未能找到失去的桨叶,迫使该舰不得不以14节航速于11月9日返回港口。

  该航母原定在完成6周的远洋试验之后于2000年12月23日服役。这一损坏预期将大大增加其总成本。此外,在试航中,“夏尔· 戴高乐”号核航空母舰的冷却系统也出了问题。冷却系统线路和核反应装置没有任何接触,丝毫起不到冷却效果。在舰上,就连水兵们用的洗衣机也出了毛病。全速运转的所有鼓筒使整个舰体都感受到了难以忍受的震动。螺旋桨事故让法国政府难堪不已,责令有关方面立即调查。经过一个月的调查,确认“夏尔· 戴高乐”号航母的螺旋桨断裂的主要原因是生产质量问题,而不是设计问题。就在调查进行过程中,2000年12月初,制造这些推进器的公司“法国大西洋铸造实业公司”的办公室,突然遭人纵火,里面的国防部档案被付之一炬。由于这件纵火案就发生在下令调查螺旋桨事故的第二天,因此大有可能是有人试图借放火毁灭有关“夏尔· 戴高乐”号航母的证据,一时之间疑云重重,传说纷纷纭纭。

  “夏尔· 戴高乐”号正式服役仪式上,法国海军参谋长、海军上将让吕克· 德路纳说,“戴高乐”号航母是一次“漂亮的工业探险”,现在已经完全可以投入战斗。

  “戴高乐”号是法国第一艘核动力航空母舰,也是目前欧洲最大、设备最先进的核动力航空母舰,也是世界上第二个拥有核动力航母的国家。但与美国航空母舰相比,则不是一个重量级。据悉,目前“戴高乐”号航母航行速度最高时速已达不到27节,是世界上航行速度最慢的航空母舰。法国令人仰慕的“福煦”号和“克莱蒙梭”号两艘航母的巡航速度是每小时32节。美国核动力航空母舰“尼米兹”号的吨位比法国航母大三倍,但其每小时的航速是30节。此外,“夏尔· 戴高乐”号的个头很小,它长仅262米,在法国不可能建造更大的了,法国最大的船坞也只有270米。但它确实很美,有将近两个凯旋门那么高。

(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文章

    

  • 卡尔文森号航母曾8次进驻西太平洋 (6/3/2001)    
  • 美国卡尔文森号航母战斗群驶近台湾 (6/2/2001)    
  • “配合”中共军演 美航母战群进驻台湾海 (6/2/2001)    
  • 【纪元专栏】巴灵笛:中国打造媒体“航母” (5/28/2001)    
  • 平可夫:美国能﹐中国不能﹖  (5/17/2001)    
  • 日本横须贺居民反对部署美核动力航母 (5/15/2001)    
  • 无钱买油 长泊基地 泰航母沦为无用废物 (5/13/2001)    
  • 大陆军官随俄潜艇沉没 (4/27/2001)    
  • 美国航母 身经百战 未损一艘 (4/19/2001)    
  • 布什拟派航母和宙斯盾舰前往南中国海 (4/18/2001)    
  • 航母为谍机护航 布殊定夺 (4/17/2001)    
  • 犀利“小鹰号”航母 肩负美亚太利益重责 (4/16/2001)    
  • 二百浬与十二浬之争 (4/16/2001)    
  • 美否认航母南海护谍机 (4/16/2001)    
  • 美国防部: 航母已驶离南海 没必要为侦察机掩护 (4/16/2001)    
  • 为侦察机提供保护 美国航母正驶往南海 (4/16/2001)    
  • 美拟派航母保护侦察机 (4/16/2001)    
  • 中美撞机事件 美军曾拟派航母赴南海 (4/13/2001)    
  • 美国小鹰号航母载六千官兵进入南海 (4/11/2001)    
  • 围棋:围乙第四轮马晓春徐奉洙决战济南 (4/6/2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