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要闻

台穿越国界 医疗援助走出台湾一片天

【大纪元2月18日报导】台湾援外 友谊满载系列(1)(中央社记者施馨尧台北18日电)医疗援助没有国界,政治敏感度低,成为医术卓越的台湾向世界叩门的利基之一。发自公民社会的力量结合政府,让柔性的人道策略得以突破政治障碍。

谈到台湾医疗援助的傲人功勋,不可不提“台湾路竹医疗和平会(路竹会)”。1995年牙医师刘启群号召一群热心医师,起初仅在国内偏远山区义诊。1999年应外交部之邀,到马其顿科索夫难民营义诊,开启海外医疗援助之端。

成立16年以来,路竹会足迹遍及国内各偏远部落与第三世界国家,包括马其顿、印度、非洲查德、赖比瑞亚、中南美洲的玻利维亚都是路竹会耕耘的园地。他们自备器材,在南亚海啸时甚至携带2600公斤医疗资源,深入叛军占领区。

此外,包括中华民国红十字会、台湾奥比斯基金会、伊甸基金会、慈济慈善事业基金会,也都向海外伸出友爱的手,不论在紧急救难或长期驻点服务等成就,国际社会都有目共睹。

而由政府成立,以加强对外关系的国际合作发展基金会,也透过定点长期医疗援助,或派遣机动“行动医疗团”执行国际医疗卫生计划。行动医疗团提供平台,和37所医疗机构合作成立“国际卫生医疗合作策略联盟”,邀集医护人员组成前往友邦服务,为台湾医界打开走向国际的一扇窗。

即使台湾的医疗外交在国际舞台闯出口碑,过去仍免不了来自中国大陆的阻力。国合会行动医疗团团长陈志福说,在非洲执行医疗援助10余年,碰过很多类似状况,但对他而言,这并不是无解难题。

他说,在医疗援助方面,中国的效率不及台湾,而且资源停留在台湾70年代条件,医疗团并不须担心来自中国的打压。

他说,在国际间只要牵涉人道援助,都受国际社会的拥抱与肯定,中国不致于明目张胆阻挡台湾;相对的,还有很多中国病患反倒投向台湾团队的怀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