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名人

哈同-上海滩地皮大亨 远东第一巨富

【大纪元2月25日讯】(大纪元记者张容儿、陈怡莲综合报道)欧司‧哈同(1849年-1931年),一个沉默了半个多世纪的名字,又再次走进人们的记忆。作为在上海租界生活了近60年,通过鸦片买卖和房地产生意积聚巨额财富,成为三十年代上海赫赫有名的地皮大王和远东第一大富翁的犹太商人,不仅留下了从一个流浪汉到远东首富的人生传奇,也留下一个令人很难从记忆中抹去的哈同花园(也叫爱俪园)。

沉默了半个多世纪的犹太商人欧司‧哈同,最近又不断出现在一些网络媒体。作为一个三十年代上海的地皮大王,在他的庞大的房地产开发中,没有强拆、官商勾结、为保家园自焚等字眼。留下来的是智慧、诚信、俭朴。当时流传的一首歌谣这样描述:“哈同,哈同,与众不同。看守门户,省吃俭用;攒钱铺路,造福大众。筑路,筑路,财源亨通。”

哈同花园是上海展览馆的前身,用4000亿打造的史上最贵的世博会,将在此馆举行。围绕上海世博会配套建设的后面,是无数的强拆血泪。面对无奈的现实,欧司‧哈同作为一种象征、一种怀旧情结,再次走入人们的心中。

白手起家

哈同发家的经历非常具传奇色彩。1849年,哈同生于巴格达,幼年生活艰苦,靠拾破烂、拣煤块为生。之后,哈同随父母经印度辗转来到上海,替犹太老乡开办的沙逊洋行看大门,看守鸦片仓库。

夏日的上海又潮又湿,有人劝说他:“出去透透气,到外面凉快凉快。”他不去,他说:“老板信任我,我不能偷懒。”由于为人勤快、谦让,他很快升为“管事助手”。

这是一个肥差,利用这个职务,哈同大笔收取提货人的 贿赂,加上平时省吃俭用,很快他就积攒了一笔财富,并用这些钱购买了一些零散的土地。

与众不同的哈同

真正让哈同的事业带来巨大转机的是中法战争。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中国军队接连挫败法国侵略军的攻势。上海的洋人认为,中国打败法国后自然就会清理他们,于是纷纷逃离上海,上海的房价因此暴跌。哈同的新婚妻子罗迦陵也劝丈夫暂时到香港躲避。哈同却认为这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在说服了妻子后,哈同联络了周围的一批犹太人低价收房。为筹集资金,他甚至把妻子的首饰也变卖了。哈同把筹来的钱全部用于购买房屋土地。

哈同赢了!由于清政府的腐败妥协,中国在军事上节节胜利的情况下反而“不败而败”,李鸿章与法国签订了《中法和约》。洋人又纷纷回到上海,“十里洋行”恢复了往日的繁荣。哈同则名利双收,他购买的房产,也就是今天的南京东路一带,后来逐渐发展为上海的商业金融中心,在数年间地价上涨千倍以上。

哈同在房产上把文章做足,在他拥有房产的地段今南京东路投资60万两纹银修路。路修好后,即沿路开设店铺出租,此谓“筑巢引鸟”,形成气候后,今河南中路到西藏路一带租金高涨,财源滚滚。

1901年,哈同以200万两白银注册了哈同洋行,地产生意也随之扩大规模,从外滩到静安寺的大片土地都成了哈同的私人财产。时人估计哈同仅房地产租金一项就达500万银元,又有人称哈同拥有半座上海城,绝非夸张之辞。

哈同集团在短短的几十年中聚敛这么多财富,绝非偶然。有一首歌谣曾这样描述他:“哈同,哈同,与众不同。看守门户,省吃俭用;攒钱铺路,造福大众。筑路,筑路,财源亨通。”正是凭着勤劳、俭朴和智慧,哈同成为犹太人中的经济钜子之一。

到20世纪30年代,哈同集团成了上海名副 其实的“地皮大王”,仅他一家就占有了上海最繁华地段南京路地产的44%,当时南京路两侧的大楼、里弄,凡是以“慈”字命名的,如慈淑大楼、慈裕里,都是哈同集团的产业。

哈同集团后期曾大力支持中国的文化和慈善事业。从1910年开始,哈同等人创立免费的哈同大学,著名美术大师徐悲鸿就是其中一名学生。另外,他们还发起“工人识字运动”,开办了5所“工人进德义校”。1910年和1917 年,江苏、河南等地发生水灾,哈同组建了“义赈会”,半个多月就筹集500多万元捐款。由于哈同夫妇没有儿女,他们收养了很多孤儿作为养子、养女。这些善举让人至今难忘。

献给妻子的爱俪园“哈同花园”

为了表示对妻子的挚爱,哈同在今天的延安中路、铜仁路、南京西路和茂名北路一带建造了一座被后人广为传播的私家花园。人们都知道它有两个名称──“哈同花园”或者“爱俪园”。后者显然是哈同的叫法,也就是献给爱妻的花园。

爱俪园规模宏大,耗资甚巨。园内设计基本为中式风格,小桥流水、亭台楼阁、竹林假山应有尽有,另设有佛堂和舞厅,禅意缭绕,别具匠心。花园造成后,现在的铜仁路被命名为“哈同路”。

建造爱俪园于1886年后开始,从最早的50余亩地皮,到1910年最后建成时达200多亩。据说园内景观是仿照《红楼梦》里的大观园而设计的,共有83景。这座贯通中国建筑文化又融入了佛教元素的城市花园,在上海沦陷时期被日军占领,园内建筑被破坏殆尽,到1945年,这个近代上海最豪华的私家园林仅剩几间洋房而已。

1931年哈同病逝时,该集团中光哈与自己的资产共达1.7亿元,其中包括460亩地,1300多栋房屋,以及大量的金银财宝。哈同其人可视为犹太人在中国经商成功的最典型例子。

然而,随着哈同在1931年死去,集团逐渐走下坡路。哈同死后,留下的巨额财产让不少人垂涎三尺,哈同夫妇的养女、管家、亲戚,甚至官府和日军都参加了争夺,哈同集团开始瓦解。

儿女被镇压

哈同的妻子不能生育,一生没有自己的亲生儿女。哈同在世时,在孤儿院里收养了4个外国的小孩,跟他姓哈同;收了4个中国孤儿跟他妻子姓罗。记者采访了原中科院科学家王新,她说:“1949年以后,他的8个儿女遭到了共产党的镇压,枪毙的枪毙,坐牢的坐牢,罪名是帝国主义侵略,共产党尽干这个。”

哈同的孙女,他收养的其中一个中国孤儿的女儿,在一个科学研究单位工作,叫罗顺庆。曾与其在一个科学研究单位工作过的王新透露:“文化大革命抄家的时候,她妈妈给人打的从上海跑到了南京,没有人敢理她。那时我在南京工作,就我理她。这个犹太人啊,她特别勤奋,还讲诚信,又精明,就是把钱看的太重,他那个民族的特点就是勤奋和精明。”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