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广场

曹钦荣:自信的人生──敬悼 陈绍英先生

2005年7月14日,陈绍英先生和陈英泰先生联合举办各自的新书发表会,许多白色恐怖受难者以及关心人士、学界朋友与会,大家席地而坐,挤满了紫藤卢二楼日式房间,许多难友或家属轮番发言,气氛温馨感人。两位陈先生分别在2010年先后离开他们至爱的亲人和土地,我总相信他们会在天上守护台湾,因为它们曾经受难,在长期戒严噤声之下,仍然坚持历史的告白要留在人间,成为后世子孙的宝贵资产。

我们因为进行绿岛人权纪念园区规划工作而认识陈绍英先生,当时他已出版日文版的回忆录《外来政権压制下の生と死》(2003,日本秀英书房),很希望能够把日文版的书转译为中文出版,与国内及众多华文读者分享,他来公司几次商谈。陈绍英先生自认为“不过是一位无名小卒”,认为自己写的书是手记,不是回忆录,因此中文版的书名为《一名白色恐怖受难者的手记》,英文名为The memory of White Terror。台湾白色恐怖受难者回忆人生、见证时代的书籍,在21世纪初,大量口述访问、书籍出版的成果,将成为台湾战后史重要的记录,陈绍英的书是其中具有个人反思自我思想轨迹的好书之一。

出生于1920- 30年代,跨越二次大战的台籍受难者世代,个人经历日本殖民时代的养成教育,对外在世界的好奇、对内心成长的追求,突显了“我是谁?”的身份认同挣扎,他们直到晚年仍然为了认同苦思,或认真找寻台湾未来的答案,“祖国”一词在人生中不断经历外在世界的变化,却不能抹煞他们纯粹真性情所展现出来为所当为的人生,从这个视角来看陈绍英先生的台籍受难世代,让我们从他们身上找到历史动力的自信。

《手记》一书更特别的是以客家出身,描述了苗栗三湾笼罩在战后继二二八之后的社会骚动暗流里。2008年我带领学生采访陈绍英同案的同乡廖锦荣先生,廖先生私下提到不久前陈绍英在电话中跟他说:“对不起!”,廖先生说:“其实不需要,我们都是在专制统治下的难友。”这看来微不足道的难友互动电话,表彰了人性可贵的一面。他们自我和解、难友之间和解,这样的和解是否会促成社会更包容的和解基础,正视追求历史真相及正义的重要性?答案似乎在我们活着的世代,如何看待过往不远又陌生的历史。

1950年代台湾白色恐怖的世代,他们有人看到了台湾民主化过程,有人以余生最后的力气,奋力吐露微弱的历史真相,他们都希望台湾民主更深化,自由、人权成为台湾新的文化骄傲和自信吧!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观点和陈述 (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观点和陈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