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要闻

走过历史 靖庐转型

【大纪元9月11日报导】金门协议20周年系列专题6(中央社记者黄彦瑜、沈如峰新竹、宜兰11日电)俗称靖庐的大陆地区人民处理中心,当年动辄收容上千人,但随两岸情势转变、偷渡客减少,像是新竹靖庐转型为以收容外籍人士为主,管理也从军事化转为人性化。

对许多大陆偷渡客而言,靖庐是他们台湾之行的最后一站,过去由于收容人数多,思乡之情加上情绪不稳,曾几度发生闹房事件,在当时可是不小的新闻。

不过,随着两岸经济环境改变,大陆偷渡客锐减,新竹靖庐于民国96年转型为收容外籍人士在台涉案或非法居留。原本规划大陆偷渡客集中在罗东收容,但后来考量戒护安全,新竹靖庐也收大陆偷渡客。

在新竹靖庐工作11年的新竹收容所所长彭镜琴指出,从男女兼收、专收女性到如今收容外籍人士,新竹靖庐反映政经情势的转变。当年,“台湾钱淹脚目”,很多男性偷渡来台打零工,但随着环境改变,偷渡来台的以女性为多。因此,从民国92年起,新竹靖庐专收女性。

彭镜琴表示,新竹靖庐收容的女性偷渡客都很年轻,有些甚至带有身孕,靖庐为她们安排特别空间,不仅加装冷气、提供杂志、偶尔也会煮麻油鸡,人多时,妈妈加上宝宝甚至达20多人;加总算来,新竹靖庐已协助2万多个个案返回大陆,其中有超过上百名孕妇。

彭镜琴说,当年靖庐的女警都很“神勇”,除了管理工作,还要帮忙教这些产妇如何喂奶、帮小孩洗澡,有时甚至还得帮忙接生。

彭镜琴回忆,某天凌晨3时许,1名怀孕的收容人突然阵痛,陪同戒护的女警虽是未婚,也只好鼓起勇气充当“接生婆”,而这名宝宝就在车上诞生;由于早产,宝宝在医院保温箱待了2个多月,医药费上百万,当时媒体还称他是“百万宝宝”。

对比以往,现在外籍人士遣返问题单纯许多。彭镜琴说,新竹靖庐如今是服务走向,强调多元文化,甚至连泰国泼水节、印尼的回教斋戒月等,所方都很重视。

俗称罗东靖庐的大陆地区人民宜兰处理中心,民国81年7月由内政部警政署接管前,由警备总部管理,执行“靖风专案”,收容从中国偷渡来台人士。民国96年1月,内政部入出国及移民署挂牌成立后,改制为移民署收容事务大队宜兰收容所。

宜兰收容所资深管理员说,罗东靖庐在警备总部管理时期,曾听闻内部管理方式较军事化,收容人不管在生活作息与个人用品摆设上,都必须遵守相关规定,收容人当时身上携带的人民币也被当成匪币,必须销毁。

宜兰收容所所长林俊良说,罗东靖庐现在的管理很人性化,收容人2天放封1次,可接见任何亲戚或友人,每间收容室还有公共电话、热水器与电视,让收容人可打电话给亲友、吃泡面与看电视节目,公共电话上还贴有移民署申诉电话。

他表示,为避免影响收容人情绪,除了新闻与政论节目无法收看外,其他影集、日剧与韩剧几乎都可欣赏,“娘家”与“夜市人生”等本土戏剧也受收容人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