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人物

《找路》前传── 林克孝登山心境的转变

林克孝在大学时就创下登上玉山东峰北壁的攀岩纪录,外加上他的登山经历──台湾三千公尺以上的百座高山他登过半数以上,或许会让人以为他是那种敢冲、爱挑战、急于攻顶的登山客。

后来林克孝追寻泰雅族少女沙韵的故事,深入宜兰南澳山区探索失落的古道,与泰雅族文化紧密结合。今年8月的登山之旅,就是发现有条古道路线尚未有人前往,于是号召山友入山探勘。只是万万没有想到,此次行动竟成绝响……

的确,林克孝早年爱挑战难度大的高山,但中年之后的登山之旅,却都是选择中级山。所谓中级山,就是高度在一千五至三千公尺,介于郊山及高山之间的山区。

喜爱登山的林克孝,为何会放下攀爬百岳,转而探寻中级山?之后又为何沿着“沙韵之路”探索南澳古道呢?他内心的转折在哪里?

“我不太想这样一直走……”

这得追溯到林克孝大三暑假,一趟登山之旅在他心中播下的种子……

那是一次长达十一天的纵走,从奇莱山沿着棱线走到七彩湖。那趟旅程带给林克孝一个很奇特的感受。他笑着说,走在棱线上,四周都是草原,第一天就可以看到第七天的标的物。每天单一的景色,却有一番特别的美感,让他留下深刻的美好印象。当时他们在湖边搭营,林克孝赞叹:“啊!那是最棒的露营地。因为少有机会可以在湖边搭营;因为那在山脉的上面,可以从日出看到日落。”林克孝说,自己当时还想跳进湖里尽情游泳,但由于水温太低只好作罢。

但是,那趟旅程美中不足的地方,就是一直赶路,没机会驻足停留,好好欣赏一下动人美景。这感受深深烙印在他心中:“那趟旅程给我的感觉像游牧民族一样,一直移动。当你看到很棒的景色,但发觉停不下来,大家都要继续走。那次给我的感觉是,大家一直被拖着走,走了十天。”

因此,林克孝那时就兴起了一个念头,如果下次来,要留下来好好欣赏美景。他说:“如果我现在去的话,会在那里好好住个三天。”那次下山后,林克孝就在自己的日记里写道:“以后不太想这样纵走了,我宁可在一个地方搭个营,好好地、充分地探索。”

下山后,想要“好好探索”的心愿却一再拖延,因为升大四后马上就密集准备攀爬玉山东峰北壁;征服北壁后,就忙着考预官;当完兵后接着出国,念硕士、博士都在美国……总之,没机会实现他想好好探索山区的心愿。林克孝说:“那次确实是我最后一次纵走!那之后跟自己讲说,我不太想这样一直走。”

于华盛顿大学完成经济学博士学位后,在父亲林文仁和台证董事长黄克修的力邀下,林克孝回台湾担任台证总经理的职务。由于离开台湾多年,林克孝暂时和台湾的山岳失去了深层的联系。

“觉得自己异于常人的喜欢爬山!”

有一次,林克孝带着同事去爬大霸尖山。大霸尖山有个特点,就是爬山的过程中都看不到它,要爬到山顶后,大霸尖山巨大、奇特的山形才会赫然映入眼帘。就在那一刻,林克孝又找回当初与台湾山岳的联系!

林克孝以一贯轻声但充满热情的言语,细述当时的感受:“忽然看见大霸尖山在我眼前时,我差点哭了出来……觉得我又回来了,本来觉得它(台湾的山岳)距离我很遥远了,跟很多人一样,大学爬得很凶,但是成家立业后,就慢慢不爬了。但是那次我这样一走,觉得把自己又link(联系)回来了,从此我就觉得要回到自己过去喜欢的activity(活动)来。那一刹那,我觉得自己很喜欢爬山,不!是异于常人的喜欢爬山!”

于是,他展开了台湾山岳的深度探索。后来在偶然的机缘下,接触到泰雅族少女沙韵的故事,开始了宜兰南澳山区的文化历史挖掘之旅……

--转载自《看杂志》95期 http://www.watchinese.com/article/2011/3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