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文集

文昭:中国航空母舰的最大战略硬伤

中国航母舰队走向何方(二)

【大纪元2011年06月03日讯】随着中国大陆航母项目的快速推进,关于它会给地区格局带来的影响引起了许多讨论。各方都在密切关注接下来中国航母舰队建造的规模和进度。本文将分析北京航母计划在战略层面的最大硬伤——目标模糊。这有可能导致其航母舰队成为另一个“中国特色”的政绩工程——耗费巨大却实效甚微。

首先看联合国安理会的其他几个常任理事国为什么要拥有航母?目的都比较确确。英国几百年来都是以海军立国,英伦三岛四面环海,任何一点都可能遭到来自海上的攻击,没有陆地防御纵深。因此它的国防策略只能是以攻为守,尽量向海洋延伸其作战纵深,御敌于海上。由于有北约军事关系的存在,英国已无必要在大西洋维持庞大的海军,当前仅有一艘20000吨级的“无敌级”(Invincibe Class)轻型航母服役(另两艘“无敌”级都已经退役),正在建两艘6-7万吨级的“伊丽莎白女王级”航母(Queen Elizabeth Class)。

俄罗斯的北大西洋和北冰洋水域在苏联时代是与西方对峙的前沿、海军竞争最重要的水域。现在俄罗斯唯一的航母“库兹涅佐夫号”是冷战时期的遗产,隶属于北方舰队。



现在俄罗斯唯一的一艘航空母舰“库兹涅佐夫号”(维基百科)

法国在西方阵营中一直坚持独立的地位,包括在国防策略上, 要在“北约”之外在地中海和大西洋保持一支有独立影响力的海上力量。鉴于这一立国方针,它现役有1艘大约40000吨级的“戴高乐级”(Charles de Gaulle Class)航母,勉强算是中型航母。在2011年执行利比亚“禁飞区”的行动中,“戴高乐号”扮演了重要角色,为法国在西方盟国中争得了“领头羊”的地位。航空母舰成了执行法国外交方略的得力工具。



现在法国唯一的一艘航空母舰“戴高乐号”(维基百科)

美国自不必说,它的现役11艘核动力航空母舰就是美国海军的标志,除了维护美国的“全球利益”和海外侨民的安全外,最大的用处就是用来维护现存的国际秩序。美国全性球的军事力量对任何想挑战、打破现存国际秩序的势力来说都是巨大的威慑。美国依靠其航母实现全球范围内兵力的快速投送,应对突发性的危机事件。



美国第七舰队“乔治•华盛顿号”航空母舰战斗群(维基百科)

然而,北京到底要用航空母舰这个工具实现什么目标?这其实是一个很不好回答的问题。最常听到的解释是:由于中国大陆经济的增长,能源的对外依赖度逐年上升,因此需要航空母舰来保卫以能源交通线为主的“远洋利益”。然而这实际上又是最苍白肤浅的解释。要保护海上航运,驱逐舰编队足以胜任。况且大多数亚太工业化国家都对中东石油有高度依赖性,可是他们不仅没有提出把航母当作维护“能源安全”的工具,有的甚至还把已有航母放弃掉(澳大利亚的“墨尔本号”轻型航母于1982年退役)。如果把“保护航运”狭义解释为给油轮护航则更为简单,当前各主要军事国家并没有发生海上冲突的风险,对航运安全的主要威胁是海盗,那么小型军舰加上有一定武装的商船就足以应付了,何劳祭出航空母舰这庞然大物?

航空母舰是典型的进攻型武器,它充当海上漂浮的空军基地延长了飞机的作战距离,它的用处是控制更广阔的海域、攻击敌方内陆纵深的目标、以及为自己的陆军提供战役或战术层面的火力支援。航空母舰从来不是用来“保护”什么,它是用来攻击、夺取、和控制。判断一件武器是进攻还是防御性质有一条最简单的准则,就是看它的作用距离。普通驱逐舰的火力半径不过数百公里;而航母的舰载飞机加上机载武器的作战半径超过1000公里。说用航空母舰在远离本土的地方执行“防御性的国防政策”,无论如何都无法令外人信服。

另一部分人则非常坦率地承认,发展航母的长远目标是挑战美国在亚太的军事优势,实现军事崛起。问题是如果要以美国为假想敌战而胜之、或至少是分庭抗礼,要造多少艘航母才够用呢?

日本军事战略家小川和久认为,如果解放军想让一艘航母随时处于战备值班的状态,则需要造三艘航母来轮替。而美国“华盛顿国际评估和战略中心”的军事专家理查-费舍尔(Richard Fisher)则认为,北京在一个阶段内计划拥有4艘或6艘航母。就是说,中共在一个阶段内建造三艘以上的航母是外界较普遍的猜测。以大陆目前的技术基础,建造像美国“尼米兹级”(Nimitz Class)这样的大型航母(排水量9万吨以上)是不现实的,充其量只能从中型、准大型(排水量5-6万吨)的级别造起,以后争取再造更大吨位。

那么客观衡量其作战效能,英国《简氏周刊》(Jane’s weekly)估计这样级别的航母搭载的作战飞机约40架。而美国现役的“尼米兹级”航母能搭载90架先进的固定翼作战飞机和直升机。在实战中,极少发生航空母舰满载的情况,所以美军航母通常搭载60架以上的作战飞机(美国海军网站数据)而中国的航母只会搭载30架左右的飞机、甚至更少。也就是说,北京造两艘航母,其作战效能只相当于美国的一艘。美国海军的新一代10万吨以上的“福特级”(Gerald R. Ford class) 航母正在建造过程中,预计在2015年投入服役。如果按照这种进度,中共想在航母上追赶、“挑战”美国海军似乎是相当不现实的。

再来分析兵力的投送和部署,美国海军在执行巡逻任务或显示军事存在时,通常以一艘航空母舰为核心编成“单航母战斗群“;应对地区冲突时是“双航母战斗群”或“三航母战斗群”。如果是应对中共或前苏联这样级别的冲突,则可以投入7-8个航母战斗群。2004年美军的“夏季脉动”军事演习曾一度在西太平洋水域云集了7个航母战斗群的庞大兵力,令许多人至今印象深刻。如果以7-8个航母战斗群计算,大约有600架先进的舰载作战飞机;加上美军在日本和韩国空军基地的飞机,空中战力则在千机以上。而且在战争中,还会有大量的后续兵力和装备迅速进驻美军在日本的基地。如果美国还可以调动其亚太盟国的一部分作战力量,日本航空自卫队有370多架先进的战斗机;韩国空军约500架,其作战力量将更加强大。对美国在日本的军事基地构成现实威胁的并不是中共的海空军,而是从陆地发射的弹道导弹,这正是美日“战区导弹防御计划”要去解决的课题。

如果在西太平洋发生常规战争, 即使保守估计, 美日对解放军的“第三代战机”也很容易形成2打1的数量优势。而且美日的战机性能、飞行员素质都普遍优于解放军,不要忘了日本冲绳嘉手纳空军基地的那一个F-22“猛禽”战机中队。在假设的中美冲突中,解放军的空中力量不管在数量还是质量上,都居于绝对的劣势,结果将毫无悬念。即使北京手上有3艘以上的中型航母,对基本格局也于事无补。

第三种观点是:发展航母是为了保卫南海。这又是一个简单化的论断。试问,中共就算把海军力量扩充到超过南海周边所有国家的总和,是否可以一战收复南沙呢?国际关系远比摁一下导弹发射钮这个动作复杂得多。当今处理海事纠纷最具权威性的国际法依据是《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这个公约只承认一国的12海里领海、和从领海基线量起的200海里专属经济区,在此范围之外的海域则是国际水域,即公海。尽管在中国的地图上,绝大部分南海水域都被划在“九段线”之内视作中国的领海。但现实是,当今被普遍接受的国际规则与“九段线”的表述有很大差距。那么北京是否有能力用军事手段来平息纷争,确立对整个南海的主权呢?遗憾的是,没有这种可能。除非打破现有的国际规则,缔造新的国际规则,这意味着要发动一场与第二次世界大战规模等同的战争,并且要战胜,才能“打破旧世界,缔造新世界”。显然北京既没有这么强大,也没有这种决心。现在没有,未来也不可能有。在可以预计的将来,南海将继续保持各方坚持自己的主权表述、总体维持现状但小摩擦不断的状态。

关于岛屿的归属,这又属于陆地领土的主权问题,与海域的划分既有密切联系,又不完全是一回事,情况更为复杂,就不在这里赘述。

南中国海是连接太平洋和印度洋的重要水域,马六甲海峡是中东石油输送亚太地区的必经之路。它既事关中国的战略利益、同样也事关其他亚太国家的战略安全、更事关全球的经济安全。南海问题的国际化已不可避免,它已经失去了军事解决的可能。中国的军迷须认清一个现实,南海局势的症结是国际规则的构建,而非军事力量的消长。

还有一部分军迷天真地认为,航空母舰一出海,南沙群岛就笃定“回到祖国怀抱”了。如果不考虑国际关系、仅从军事的眼光出发,以中越纠纷为例,在南沙诸岛礁中越南占据29个,为数最多。由于南沙群岛距离中国大陆过于遥远,受到飞机航程的限制,解放军的空中力量过去无法介入。现在有了航母,解放军战机“腿短”的问题得到了解决,是否收复被越南占领的这些弹丸小岛就如探囊取物了呢?且慢,小国未必可以轻侮也。越南空军现役有24架“苏-30”重型战斗机(另有36架“苏-30”已向俄罗斯订购)、30架“苏-27”。而且未来几年越南无疑会继续加强它的空军和防空力量,以应对中国的航母威胁。南沙的西侧诸岛礁与越南邻近,越方有本土作战之便——在岛上或越南沿海地区部署远程防空导弹和远程反舰导弹有相当的威慑力。中共即使出动由两艘航母组成的编队远征南沙,60-70架舰载机,战机数量并无明显优势,能否轻易夺取南沙海域制空权尚不敢轻言。越南虽然是小国,在战争持续力上肯定不及中国,但是如果倾全国之力,短时间内未必不可以一战。

综上,上面所列举的几个最常被谈到的发展航母的理由,要么目标本身与航空母舰无关(保护交通线)、要么建成航母也无济于事(挑战美国)、要么目标与工具不相匹配(南海问题已非军事手段可解决)。那么这几艘航空母舰,耗费了纳税人巨量的金钱、寄托千万军迷的无限期盼,到底有何用处呢?遗憾地讲,它的主要用处是对内而不是对外,诚如笔者之前的文章所分析,航母作为军事大国的“图腾”,被用来赚取军迷的喝采、民族主义者的认同,在国内矛盾渐趋尖锐的情况下起到“一俊遮百丑”的作用,为延续中共的执政加分。

将武器服务于“内政”会带来一系列后果。我们能期待的危害最小的一个结果是发现这套耗费巨大的武器系统其实用处不大,徒费资源却耽误了真正有用的项目。但实际的负面意义远不只于此,一个无用的扩军行动能“很有用”地激怒邻国、刺激其他大国,导致邦交恶化、安全风险上升。另一个更加糟糕的、但是在“中国国情”下有极可能成为现实的后果是:当有更多人质疑航母的意义之后,某些局内的利益相关者为了证明自己当初决策的正确性、为了证明决策集团的“忠心谋国”,人为地给这套武器“找点用处”出来。

笔者的态度很简单,武器虽然可以成为“图腾”、成为某些人崇拜的偶像、给某些人带来心理满足,但兵者不祥之器、君子不得已而用之。任何一样武器首先必须绝对是必要的,其次它必须能有效地达成一个清晰的军事目标。中国纳税人实在没有必要为了一项“军事崛起”的政绩工程、面子工程买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