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要闻

林和立:否决制裁叙 北京正式挑战西方

【大纪元2012年02月14日讯】(大纪元记者沙莉编译报导)多年从事中国政治、外交与文化研究的日本秋田国际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兼任教授林和立博士,在《北京加入反美团伙》文中指出,北京反对联合国安理会制裁叙利亚与其“不干涉”政策无关,而是北京正在更积极挑战西方。

北京反对制裁叙利亚政府 得罪一大片

文中写道,长期以来,北京努力在中东和非洲虏获人心,但它不惜在联合国安理会使用否决权,反对谴责叙利亚政府镇压民众的决议,也因此遭受了巨大的失败。阿拉伯国家联盟秘书长纳比勒.埃拉拉比说,北京此举已使它“在阿拉伯世界失去了外交信誉”(”has lost diplomatic credit in the Arab world”)。

对中国出口石油的几个中东主要国家领导人也对北京表示了失望。愤怒并不局限在精英们。利比亚民众向的黎波里中国大使馆投掷石块,表示他们对中共持续阻碍“阿拉伯之春”行为的不满。

中共在联合国从来没有支持人权事业的声誉,但即使如此,中共的这次否决行为标志着令人惊讶的坏眼力。中共在中东和非洲拥有成千上万的外交官、情报官员和国营生意人,它怎么竟然能搞错?

有人可能以为,北京应该有人已经吸取了利比亚教训,北京因拒绝切断与卡扎菲政权的联系而未能得到新政府的认同,本有可能得到的数十亿美元的石油和基础设施合同已经转给了欧洲人和美国人。而且不同于俄罗斯,中国同叙利亚现政权并没有需要担心的密切的军事或经济关系。

并非“不干涉” 北京向内外示威

北京的“不干涉他国内政”的旗号并不能完全解释这次否决行为。面对国际社会对叙利亚当局铺天盖地的谴责,北京本可以使用弃权坚持它的原则,使该决议得以继续。但北京却觉得有必要提供额外的遮羞布,以证明它有理由使用否决权。《人民日报》援引外交问题专家阮宗泽的话说,“中俄的否决之举,为叙利亚问题的软着陆提供了‘机会之窗’,这一机会不容浪费。”

中共展示其行事愿望发出了一个重要的信号。北京正向美国显示它不断发展的态度。

北京使用否决权藐视华盛顿,它认为美国策划了一系列“颜色革命”颠覆世界各地的非民主政权。反美情绪似乎在中共保守当权派内大幅膨胀,特别在奥巴马总统最近提出“亚洲支点”政策之后。北京解读成华盛顿的“反中遏制政策”加剧。

美国的政策推出时间恰逢对北京来说一个微妙的时刻。即将到来的政府换届意味着北京热衷于保护中国稳定的门面,即使中国每年估计有15万例群体事件发生。新疆和藏族地区都有暴动事件发生。这些群体事件中虽然只有少数人怀有分裂倾向,大多数人只是不满北京压制其文化、宗教和语言自由的严厉措施。

因此,当美国参议员约翰·麦凯恩建议在慕尼黑召开的国际论坛上猜测“阿拉伯之春也来到了中国”时,中国外交部副部长张志军愤怒地回应说,这只是西方的“幻想”。

但麦凯恩可能会挖掘到一些北京的恐惧。隶属《人民日报》的《环球时报》在社论中称,“阿拉伯之春把前苏联国家的‘颜色革命’推向了高潮……美国和欧盟将继续推动世界其他地区的‘革命’,直到中国被淹没。”

这种担忧也为俄罗斯政权所分享。最近几个月里在莫斯科和圣彼得堡爆发了指控选举中投票舞弊和反对弗拉基米尔.普京统治的抗议。普京指责西方煽动了示威。在过去一年中北京和莫斯科不仅紧密合作阻碍“西方”价值观的推进,也同时打击少数族裔的独立势力。

中俄在联合国对制裁叙利亚运用否决权的行为可能标志着两个昔日的共产党盟友增强联手反对“西方渗透”阶段的开始。北京的联合国否决还可能是一个并不那么微妙的警告西藏人和维吾尔人的方式,军队可能很快在打击异议人士上加大力度。

北京挑战西方能否成功?

所有这些都表明,北京很可能变得更加积极地挑战西方。然而,国际对其叙利亚决议否决行为的反应提出了质疑,北京是否会成功?但中共似乎无视这一事实,“西方的”全球思想和理念如民主治理正以极快的速度席卷中东和非洲。

在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时代的中国率先成为第三世界有点堂吉诃德式运动的领导者,挑起了马克思主义国际革命。部分因为毛主义的激进,“伟大的舵手”在非洲和中东赢得相当的信徒人数。现在毛的继承人已经成为反动派,对发展中世界的苍生渴望的民主依旧充耳不闻。北京可能认为其叙利亚表决是一个现实政治的胜利。在短期内可能的确如此,不过,从长远来看,它可能会变成得不偿失的胜利。

(责任编辑:毕儒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