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随笔

高天韵:春天的奏鸣

【大纪元2012年03月12日讯】春天,在记忆里,是油绿的白杨,飘飞的柳絮,滴露的蔷薇。花开,鸟鸣,虫动,鱼跃,草萌,虹见,雨落……自然的韶华绽放五彩斑斓,吹响四季轮转的序曲。

春天,是早晨,是青春,是繁盛。一年初始,生机勃发,万象更新。

时空变幻,织成文学殿堂的幕布。春之韵,回响苍宇,百年千载。

走入盛唐诗歌的长河,采摘春天的花瓣。诗仙与诗圣的奇笔,呈现丰富的意象,绘出明艳的色彩,宣泄真挚的情感。虚实相生,情景交融。自然的时节映照着人生的苦乐,交汇怅惘和希望。数百首咏春诗与两位诗人的人生旅途同轨而行,那是一声声对生命的叩问,为历代传诵。

李白的咏春诗气象开阔,真实奔放,赋予动感。溶于春色中的是作者的潇洒、欢愉或忧愁。东风、明月、浮云、落花、碧树等春意象起伏叠落,衬托出因时而异的春之情怀。那情怀,或许是在美景感染下舒展出的一腔豪气,又或是在暖风中被唤起的思乡情,也许是与友人相送时的惜别意,还可能是忆古叹今的伤逝之感。无论是喜悦还是惆怅,诗篇中无不渗透著作者独特的自我意识与鲜明的个人风格:积极、洒脱,飘逸。纵使面对苦难,也多呈现从容与自信。“谁能春独愁,对此径须饮!”(《月下独酌》其三)可以说,李白的咏春诗是其内心世界的充分写照,与盛唐春光辉映着的是一代诗仙的雄心逸志与生命热情。

请看:“春风卷入碧云去,千门万户皆春声”气势雄浑。“日色欲尽花含烟,月明欲素愁不眠。”(《长相思》)美在朦胧。“烟花宜落日,丝管醉春风”(《宫中行乐词》其三)点染春之华丽,“三月咸阳城,千花昼如锦”(《月下独酌》其三)铺洒绚烂。“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春夜洛城闻笛》)飘出淡淡的乡愁,却暖意盈人。“山花向我笑,正好衔杯时。”(《待酒不至》)尽显春风中的闲适。“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于繁花似锦中描写了开朗的送别之景,而“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联的轻灵摇曳则为离别奏出清悠的音律,别而不伤。

如果说李白的咏春诗展现给读者的是一颗上天入地、“俱怀逸兴壮思飞”的心灵,那么杜甫则还原给我们广阔的历史画卷和细微的生活剪影。春天,在杜诗中,仪态万千,蕴藉幽深。时而风暖花香,蝶舞蜂暄;时而花残日暮,孤舟飘零。诗人曾静观春色,享受物我交融的适意,也曾扼腕含悲,忧国忧民。沉郁顿挫有之,婉约清丽亦有之。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绝句二首》勾勒出一幅温柔醉人的春意图。脍炙人口的《春夜喜雨》则流露了作者对于一场当春发生的润物细雨的喜爱:“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重过何氏五首》其三:“落日平台上,春风啜茗时。”抒发恬淡自适,“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曲江二首》其一)以极其致密的眼光表达含着轻愁的惜春之意。

除了表现春闲和春乐的作品以外,杜甫的许多咏春诗散发出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家国之痛及个人际遇的不平汇成浓重的愁情,涌现诗中。例如《春望》写:“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登楼》云:“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哀江头》以一联“人生有情泪沾臆,江草江花岂终极?”道出生命的悲感。杜甫的这份春日悲戚源于深刻的忧患意识以及思古叹今的苍茫人生观。

惜春,伤春,品春,恋春。春天,写在李杜的诗中,集合了喜、乐、闲、忧、悲、惜等多种情感。久远前心灵的放歌,积淀出一份季节的厚重。溶入自然,春色曾经被这般解读,生命曾经被如此歌咏。文字的华彩,由炽热的心凝结而出,飘落在时光的隧道,化作落英缤纷。

春天的片断书写片断的人生。走过春天,走出昨日。季节的乐章记载成长的足迹,谱写友谊和爱情,更见证一次次失落与一次次追寻。莫负春天。



http://www.youmak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