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学术

周晓辉:古代皇帝所推崇的“九德”与“十思”

【大纪元2012年04月03日讯】十七世纪葡萄牙来华的传教士安文思曾写过一本介绍中国的著作《中国新史》,在其著作中,清朝的政治体制和皇帝赢得了他真心的赞美。他注意到,中国的帝王都要遵循孔子的教诲,要具有九德,即要自我约束,做臣民的榜样;尊敬和关怀有学识和德行的人,常和他们交谈;友爱家族成员;礼遇非皇室血统的尊贵之人;重视臣属大臣;爱护百姓;招请各类工匠,促进生产;优待外国使臣等。

安文思提到的“九德”出自《尚书 皋陶谟》。皋陶是上古虞舜时期的官员,与尧、舜、禹并列为上古“四圣”。他主张德政,认为以道德处理政务,大臣们就会同德同心,才能治理好国家,才能施恩惠于民。而民心之安,恰恰取决于君、臣之德。

皋陶认为实行德政的关键在于提高人的品德修养,他强调君主、群臣的修身应由上而下,由己及人。他并提出从政者要具备三、六、九德,卿大夫要具备三德,诸侯要具备六德,天子则要具备九德。

天子要具备的九种德行包括:宽而栗,即宽大为怀,讲究原则;柔而立,即处世柔和,但有能力;愿而恭,即严谨恭敬,但不冷漠;乱而敬,即处乱不惊,做事谨慎;扰而毅,即外表柔顺,内心刚强;直而温,即性情率直,但表现温和;简而廉,但不拘小节,简洁廉正;刚而塞,即外在刚健,内里充实;疆而义,即为人勇敢,有正义感。

上古五帝时期,天子都能依照九德来要求自己,依照孔子的说法,那时是真正大道行于世的时代。根据史料,上古时期民风十分纯朴,人们仰承甘露、俯吸醴泉,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知乐生、不知恶死,过着一种完全顺乎自然的生活。这当然是天子德化的结果。

夏商(西)周时期,绝大多数天子能以德治世,出现了不少贤德之王。而不遵守九德的残酷暴虐之王则是导致这些王朝灭亡的主因。这一规律,在中国以后的历代王朝都在不断重复上演着。

到了唐朝初年,在九德之外,还出现了“十思”。“十思”源于《贞观政要》之“君道”,是唐代著名谏臣魏徵写给唐太宗的一篇奏章中的内容。魏徵围绕“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主旨,劝谏唐太宗在政治上要慎始敬终,虚心纳下,赏罚公正;用人时要知人善任,简能择善;生活上要崇尚节俭,不轻用民力。

具体而言,“十思”包括:一、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意思是碰到自己所要迫切追求的东西,那就要考虑适可而止,以此来自律。二、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意思是将要做某件事,那就要考虑到有必要时及时停止它,以使民众安定。三、念高危,则思谦冲以自牧。意思是时刻不忘高处不胜寒,那就要考虑谦虚做人,从而自我约束。四、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意思是要害怕自满,那就要有海纳百川般广阔的胸怀和度量。

五、乐磐游,则思三驱以为度。意思是游乐的时候,那就要考虑到以三次狩猎为限度。六、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意思是担心懈怠的话,那就要考虑有始有终,慎重开始,认真结束。七、虑垄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意思是担心受到蒙蔽,那就要善于虚心听取部下的意见建议。八、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意思是忧虑谗邪影响,那就要考虑使自己行为端正,以去除自身不良的习性。九、恩所及,则思无因以谬赏。意思是想要给部属有所恩赐的好处,那就要考虑到不能没有缘由的乱用奖赏。十、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意思是要对某人有所惩戒,那就要考虑不能莫名发火,并滥用刑罚。

在魏徵看来,唐太宗只要做到这“十思”,并扩大“九德”的修养,就可以安然而治了。古代不少君王,在承受天命后,开始做的好的非常多,但能坚持到底的却很少。这或许是因为他们在忧患深重的时候,必然竭尽诚意对待下属,一旦得志,便放纵情欲,傲视他人,其结果就是使臣子们离心离德。

可见,古代皇帝若想在得天下后守住天下,除了重视“九德”外,还要重视“十思”。这两个崇高理念,在漫长的历史中,受到了上自皇帝、下至普通士人的推崇、重视,以至于规法、仿效。王朝繁荣昌盛、存续时间长者,莫不是有着以此为约束的君王;反之,王朝走向灭亡或存续时间短暂,也都是因为没有做到这两点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