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自然

濒临绝种的台湾中华白海豚

“哇!出现了,大家快来看,一只、两只、三只………”随着兴奋高亢的叫声,游客们纷纷快速地聚集于声音的来源处,顺着手指方向望去,然后很快地大伙便欢声雷动的高呼了起来,这便是目前台湾东海岸旅游最夯的海上行程〈赏鲸豚活动〉的写实景像。众多的游客冒着晕船的不适,搭船乘风破浪奔驰于浩瀚无边的太平洋上,为的只是想和这群高智慧的海洋哺乳动物做一次近距离接触。

当东海岸〈赏鲸豚活动〉逐渐在台湾民众间打响了知名度,而大家正热衷出海与这群可爱近人的海中生物做亲密互动的同时,它们的一小群生活在台湾西海岸的近亲却被人们所忽视,并濒临绝种的命运,这群濒临绝种的生命就叫中华白海豚。中华白海豚这个名称台湾民众知道的人可能不多,更别说亲眼目睹的人有多少了,作者也是日前在嘉义市农业精品馆看到“中华白海豚特展”,才首度接触这种体色呈现白色或淡粉红色的奇特海豚。

中华白海豚又称为印度太平洋驼背豚,属于哺乳纲鲸目海豚科,出生时身长约一公尺,成年后身长则约二至三公尺,体型粗壮,体重150至230公斤,其嘴喙突出狭长,背鳍矮而呈镰刀或三角形状,背鳍下方及后缘则呈驼峰形。它们主要生活在热带及温带靠近海岸的水域,如澳洲中部及北部、华南、印尼等西太平洋水域,印度洋海岸线以至南非,也有在河流及沼泽一带出现,像长江、闽江、九龙江、汉江和珠江等,分布极为广泛。而台湾则到2002年才发现有中华白海豚生存的确实记录,在台湾海峡较浅的海域如苗栗、台中、彰化、云林沿岸有一群数量不到一百只的中华白海豚。

西方文献里有关中华白海豚的最早纪录是由探险家彼得文地于1637年在珠江口发现的,而中国的最早纪录则是在唐朝年间。清朝初期,广东珠江口一带把中华白海豚称为卢亭,也有渔民称之为白忌或海猪,其他的俗名还有粉红海豚、镇江鱼、白鯃等等。在台湾中华白海豚则被渔民称为“妈祖鱼”,因为它们只要一到黄历3月妈祖的生日时,能见度就会大幅提升,好像是特地来为妈祖祝寿一般。

虽然名为“白海豚”,然而刚出生的中华白海豚却是呈深黑色无斑点,年青时则会出现灰色斑点,到了老年才会呈纯白色或极少量灰斑,有时白色的肌肤还会因血管扩张而呈淡粉红色。很多的海豚或是鲸鱼都住在深水处;但中华白海豚则喜欢住在浅水区,它们休息或是游玩都会聚集在近沙滩的海域,在捕猎的时候会在浅水及多岩石的海岸出现,通常以捕食河口与沿海的中小型鱼类为主。

中华白海豚似乎不爱成群结队,常见的群体大小为1至6只,偶尔也会有10至20只的大群体出现。它们的个性活泼,有时会把头笔直地伸出水面探视,有时则会在水面跳跃,但是并不会随着船游行前进,所以较难靠近观察研究。

各地的中华白海豚现在正面对填海和水质污染造成生存范围的快速紧缩问题,还有繁忙的海上交通亦经常造成船只的撞击伤亡,此外,中华白海豚亦可能遭渔民的误捕丧命。加上中华白海豚生殖率特别低,性成熟时间大约需要10至12年,平均3年才生1胎,而1胎仅生1子,最长的寿命30至40岁,因此正面临严重的生存威胁,所以中华白海豚已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一,完全禁止有关的国际贸易,而台湾西岸海域的族群更在2008年被世界保育联盟列入了“极度危险”种群。

2010年时台湾政府拟于彰化县海岸兴建国光石化,预计要在浊水溪口海域填海造陆超过四千公顷,此举将会把台湾中华白海豚的洄游路径拦腰截断,可能加速其族群的灭绝。但是,马政府在知道这个问题后却仍然坚持兴建,迫使环保团体不得不发起了全民认股购地活动,以抢救濒临绝种只剩不到一百只的台湾中华白海豚,终于2011年4月22日马英九总统在强大的舆论压力下亲自做出不支持国光石化案在彰化县继续进行的宣示。

看完了台湾中华白海豚的相关资料,作者在此要套用特展单位的呼吁:“台湾西部地区的长期开发与污染,使得悠游在台湾海峡的中华白海豚逐渐丧失了生存空间,海洋生物是台湾重要的自然资源,保育海洋生物就要先保护它们的家,中华白海豚需要您的重视、关心与爱护。”请所有的读者都能一起来支持海洋保育工作。



海洋生物是台湾重要的自然资源,保育海洋生物就要先保护它们的家。(摄影/王嘉益)

* * *

参考资料:

维基百科

中华白海豚特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