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洛杉矶新闻

美国青年艺术家眼中的洛杉矶中国城

【大纪元2012年07月27日讯】(大纪元记者刘菲洛杉矶报导)洛杉矶的中国城历史悠久、历经变迁,如今的华埠已不是华人移民落脚的首选地,不过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文化氛围却给一批青年艺术家提供了落脚之地。这些艺术家再通过各自的艺术视角将他们心目中的中国城呈现给观众。

从7月26日开始,洛杉矶华美博物馆推出为期3个月的 “解构华埠艺术展”(‘de’Constructing Chinatown),八位青年艺术家将洛城华埠的街巷当作画布,捕捉城市社区不断变化的瞬间。他们是:Heimir Bjorgulfsson, Audrey Chan, Phung Huynh, Betty Lee, James Rojas, Michael Sakamoto, Shizu Saldamando和Matthew Winkler。

其中Heimir Bjorgulfsson来自冰岛,2005年移居洛杉矶,他的作品曾经在冰岛雷克雅未克、荷兰阿姆斯特丹、挪威奥斯陆、德国鲁尔、休斯顿、洛杉矶等欧美各地展出,是八人中最具知名度的一位。此次他参展的几十幅摄影作品,背景大多是华埠街巷的黑白定格,附上几盏中式红灯笼、一棵绿色仙人掌甚或两只蓝色垃圾袋等物品的剪贴,给人以时空转换、物是人非的感受。作品虽以中国城为主体,却散发着一股来自北欧的异域气质。

现年37岁、被列为冰岛主要当代艺术家之一的Bjorgulfsson看上去不显山不显水,谈起自己的创作来却滔滔不绝。“我在冰岛长大,那里出门走一天都碰不到一个人,完全被大自然包围。后来我到荷兰阿姆斯特丹学习——一个开发程度和人口密度都极高的地方,每一寸土地都没有浪费,这种冲击造就了我的艺术方向:人与环境的关系。” Bjorgulfsson说,他并非环保主义者,只是把人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以及环境的反制呈现给观众,其余的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来自长滩市的艺术家Matthew Winkler是土生土长的南加州人。他善于运用水彩、素描的手法将不同层次的建筑和空间拼贴起来。在他眼中,洛杉矶中国城和其它大都会市区没有多大区别,相比之下,他的作品更贴近现实生活。

长滩市艺术家Matthew Winkler眼中的中国城更贴近现实生活(摄影:刘菲/大纪元)


华美博物馆馆长迈克‧度雪门(Michael Duchemin)说,此次华美博物馆一改历史博物馆的惯例,展出现代艺术,目的就是要挑战人们对华埠的成见。“这里曾经是洛杉矶的主要华人社区,如今更为多元化,这些艺术作品就反映出这种变化。我们想提出的问题是:中国城的变化意味着什么?有些人喜欢变化,有些人则更为怀旧,这些想法在作品中都有所反应——一些作品是传统风格,另一些则远离传统。”

华美博物馆记录了中国城的变迁和美国华人移民史(摄影:刘菲/大纪元)


曾经的中药房(摄影:刘菲/大纪元)


中式器具(摄影:刘菲/大纪元)


艺展中,洛杉矶越华裔画家黄春凤(Phung Huynh)的百子祝寿图可谓是参展作品中最具中华传统风格的了。仔细观察不难发现,即便是源自中国的民俗画,也被作者加入了现代元素和异国情调。

洛杉矶越华裔画家黄春凤(Phung Huynh)的百子祝寿图(摄影:刘菲/大纪元)


洛杉矶市历史公园主任和前华美博物馆馆长郑舒兰是洛城华埠发展的见证人之一。她说,洛杉矶中国城对美国社会的多元文化做出了巨大贡献,这里不光有中餐馆、中药房、红灯笼和琉璃瓦,也是朋克音乐(punk music)的发源地,“把想像力放开,才能看到不一样的中国城。各族裔之间互相了解,社会才能更融洽。”

(责任编辑:肖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