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要闻

台进口米流向不明? 陈保基:2周内追出

【大纪元2013年10月07日讯】(大纪元记者施芝吟台湾台北报导)市售包装米一再出包,外国进口米更是流向不明,立法委员李庆华7日重炮抨击,认为农委会管理不力,农委会主委陈保基回应,表示农委会将修改〈粮食管理法〉,研议将裁罚上限提高到新台币300万元,此外,未来包装米不分大小,全部禁止混米。

立委质疑,裁罚上限300万对大粮商无法达到吓阻效果,进口米流向不明,如果混充公粮米流入营养午餐、军粮或为餐饮业者使用,农委会恐有带头混充白米行为。

陈保基:建立进口米管理流程

陈保基指出,对于夜市、自助餐及餐厅等业者使用的米,承诺于2周内追出进口米流向,要求业者明确标示米的产地,并建立进口米管理的流程。并表示,未来将参考〈食品卫生管理法〉的罚锾额度,将裁罚上限由现行新台币20万元提高至300万元。

此外,对于市售小包装米,将明文规定国产米与进口米应分开包装销售,不得混合;违规情节重大者,增订得命令其歇业、停业一段时间,或径行废止其粮商登记,并注销粮商登记证的规定。

台湾依世界贸易组织(WTO)规定须每年进口14.4万公吨外来米,但却被质疑可能流向餐饮业者。生米煮成熟饭后,根本没有人可以肉眼辨识何为国产米或是进口米。

陈保基:加强市售米追溯管理

陈保基承诺,农委会未来也将加强市售米追溯管理,规定粮食业者对于国产米与进口米的买卖进出,应分开登记;另市售小包装米除标示负责厂商名称外,增加标示制造工厂,以利追踪进口米来源及流向。

另外,陈保基表示,未来有计划撤销粮商登记证,让国内有力于农业的青年小农,能有机会在地在销,以发展更精致化的农产品。◇

(责任编辑:明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