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长廊

画家简美育 绘画笔记出版 ──石守谦 序

【大纪元2013年04月12日讯】国宝级工笔画家简美育近日将30年来投入绘画创作的心路历程和精彩画作,正式集结成册,定名为《绘画笔记》,4月中旬在台湾出版。本报特摘录前故宫博物院院长、中央研究院院士石守谦的推荐书序,引荐读者进入简美育自然真实的绘画世界。

绘画笔记序

这一本书,虽然标作“绘画笔记”,却不止是一般常见的画家创作心得,而更应该说是作者简美育尝试面对过往三十年投入画事的心路历程,以文字坦诚写下来的一篇自叙。一本“书”的写作,本有一些既定的讲究,不但遣辞造句、篇章段落有着前人所累积下来的规范,连题材内容也须作斟酌取舍,免得贻笑大方。即使谈艺之书亦然,除了文字的精心雕琢之外,总要随处引入严肃宏大的美学哲思,来肯定作为书本的价值。

然而,简美育的这本笔记却勉力地放下这些框架。她要写的不是一本“书”,而是三十年来一己心路历程的“记录”。对此记录而言,“真实”才是第一讲究。

以“真实”来坦诚面对自己走过的任何一段经历,通常说的容易,做起来困难重重。对于简美育这种长期投入画艺追求的画人而言,难度之高,又岂是外人所能体会?! 随着一件件作品的完成,画风的转变其实只是表相,在那过程的内底还存在着未曾片刻停息的个人创作的选择与判断,每件作品的改变意谓着一次又一次的选择与判断,那些都是创作者无法逃避的战争。甜蜜的赞美也好,恶毒的抨击也好,本质上都是一种障碍,引诱着创作者去附和别人的意见,在不知不觉中远离了自己原来创作的本心。为了要踏出下一步,进行另一件新作,创作者不仅须要抵御与时俱变的现实生活压力,同时还要迎战来自专业的外来批评与自我怀疑。每一件新作的提出,外人看到的只是作者选择与判断的结果,似乎自然而然,不痛不痒,其实却是一连串辛苦战役的短暂停格。新作不论再怎么耀眼,都不过是过程中众多伤痕堆积而来的阶段性战果。

而且,当简美育尝试以文字来回顾自己的这段心路历程时,它本身又形成另一个挑战。回顾式的自叙如何真能保住“真实”?如何避免以今日的后见之明对过去的选择与判断,甚至失败,进行掩饰、合理化乃至理想化的变造? 一个任性恣意变造过的回顾,只能展示一种天赋命定的神话故事,虽然好看且投合世俗的艺术家想像,却只透露出作者的自大与虚妄,距“真实”日远。

简美育在《绘画笔记》的写作过程中对此挑战有极高的意识。她从旧时日记、笔记中追忆过去,时而加入新的心得,又将之回复记忆中的原样,如此来来回回,更易其稿,不计其数。这一切全是为了勉力保存她追忆中这段历程的真实。这个她所珍惜的真实,并非只是为了交待她绘画作品制作的来龙去脉而已,而是要更进一步坦然地面对过程中所经历过的每一个试炼。

《绘书笔记》中简美育所自述的心路历程,因此也可视为与她的花鸟绘画一起生出的另类“作品”,两者互为对方的分身。她的花鸟绘画一直坚持走在工笔写生这条毫不时髦而寂寞孤独的道路上。自然的“真实”永远是高悬在上的目标,但是,不是外表的摹仿刻划,也无意于技巧的炫目表演,更重要的是回到内在的静观,由之重新体认到的一个超越性的自然真实。

从她的〈竹雀图〉、〈芙蕖图〉、〈白茶青笛图〉到近日完成的〈鹤图〉,这个自然的真实一次次展现着丰富多样而深刻的生命意境。这些成绩似乎可以按年次序排列,显得顺理成章,不费功夫,其实却是孤独抗拒挫折、压力,坚持不改写生工笔之道的收获。《绘画笔记》就是这些悦目画作之下的坚持心路。它的真实亦因此而显得别具意义。

石守谦(中央研究院院士)

写于2013.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