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哲理

常犯的8种思维错误 导致非理智决定

【大纪元2014年12月25日讯】(大纪元记者王平编译报导)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往往会犯一些不自觉的错误,虽然不是造成生命危险的大错,但是避免这些错误可以帮助我们作出理智决定。“Buffer”网站提醒读者下列常犯的错误:

一、只接受自己已认同想法

俗语说:“物以类聚”,我们习惯和自己想法相近的人做朋友,在接触新知时,只接受已经认同的观念,不自觉的排斥不同的观念。

常反省自己的想法是不是可以修正,则可以矫正这种偏差。

二、倒果为因

人们常会倒果为因,例如我们常认为游泳好手的完美身材是锻炼的结果,其实因为他们天生有这样的身材,才会走上游泳这条路,而非走上游泳这条路以后锻炼的结果。

三、没有设定“停损点”

我们蒙受损失的时候就像赌徒输了钱一样,只想翻本,而不会想到设立停损点,少输为赢。

停损点(止损点)是经济领域的用词,指当币品下跌到某一幅度或某一价值时,投资者必须将币品卖出。这一预先设置的下跌幅度或价位,称为停损点。

有人曾经设计了一个实验,参与实验人员假设先花一百元买滑雪票,然后又发现另一处的滑雪票只要五十元,而且更好玩,也买了票。这两处滑雪的时间相同,只能选择一处,且票不能退也不能转售,他们会选择去哪一处?一半以上的人选择比较贵但是不好玩的滑雪场,因为这样“损失比较少”!

四、期待结果不一定会出现 也坚持等待

假设你和朋友掷铜板猜正反,正面或反面朝上的概率各为二分之一,已经连续五次正面朝上了,你一定认为再掷铜板时出现反面的机会较高,其实没有。

这种赌徒式的想法是我们常犯的错误:我们往往认为我们想要的结果总有出现的一天,所以坚持等待,却忽略了概率并不支持这样的想法。

五、买错东西 找理由自圆其说

许多时候我们买了一堆无用或昂贵的东西,但是会给自己找理由说这些都是不可缺少的东西。这是由于我们买东西时常凭一时冲动,不思而行,但是人的心理上都希望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保持一致,因此事后会再找理由说服自己。

在消费前三思而行,可以避免这样的错误,虽然这样做很不容易。

六、参照效应

有时我们做决定并非客观的评估所有的条件(时间、金钱等),而是只比较一项条件,从各种选择中挑选此项条件较佳者,而非比较各种选择本身的优劣。

曾经有人做过实验,假设有二种选择,免费去罗马或是免费去巴黎,参加实验者只能从中择一,做决定似乎很难。其后增加第三种选择:免费去罗马但不含早餐咖啡,原先免费去罗马(但是含早餐咖啡)的选项立即开始抢手了,虽然参加者原先根本没想到过费用是否含咖啡之问题。

可见我们做决定时,如果不考虑无关的选项,也许可以做出比较聪明的决定,但是先要知道自己的目标在哪里,才能决定是否无关。

七、做决定倚赖记忆 而非事实

二位美国芝加哥教授作过试验,参加试验者读完一页文字后被问:以ing结尾的字比较多,还是结尾倒数第二个字母是n的字比较多?

因为人们比较容易记得ing结尾的字,不易记得结尾倒数第二个字母是n的字,所以我们自然都答复ing结尾的字比较多,其实是不可能的(ing的结尾倒数第二个字就是n)。

所以不要凭自己的本能反应,而要凭佐证数据作决定。

八、受成见影响程度超过想像

1983年卡内门(Kahneman)及沃斯基(Tversky)测试人们的思考逻辑能力,设计了下列项目:

琳达是一位三十一岁的单身女性,聪明而敢言。她是哲学系学生,对于社会正义和歧视的议题非常关心,还参加反核游行。

受测者看了这些描述以后回答下列何者可能比较正确:

一、 琳达是银行的柜台人员

二、 琳达是银行柜台人员,而且是一位女性主义者

85%的人选择二,虽然如果答案二为真,答案一也必定为真,但是大部分人都没有看到这一点。

虽然我们可能每天会犯前述的几种错误,如果能够以理性客观的方式时时反省自己的动机及思考方式,诚实的面对自己内心最深处的起心动念,发现有不理性的作法即修正,一定可以渐渐不再犯同样的错误,也不再受成见约束,而能成为心智成熟,能够理性思考的人!

责任编辑:林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