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要闻

大肚山红土花垣 复育原生蔷薇

【大纪元5月25日报导】(中央社记者陈淑芬台中25日电)台中都会公园与大肚山学社,邀耆老依古法制传统“红土角”,今天砌“红土花垣”,复育当地3种原生种蔷薇,并制作大肚山地标。

长期研究维护大肚山区生态的大肚山学社社长吴金树今天表示,大肚山顶无溪流、水圳,也无法凿井,先民在红土挖掘水堀,储存雨水供水度过旱季。

早期当地居民会定期合作清理水堀淤积泥土,制成传统建材“红土角”,盖“土角厝”。大肚山学社日前邀请地方耆老吴三庆,教导志工清理大肚山的牛顶头水堀,挖出淤积的红土,依古法制作一批“红土角”。

吴金树表示,根据研究台湾有9种原生种蔷薇,大肚山有小果蔷薇、大肚山蔷薇、琉球野蔷薇3种。其中,小果蔷薇野外生长处所不到5处,2013年并于台中都会公园附近发现大批小果蔷薇踪迹,数量占全台8成以上,但好景不长,半年前在大肚山的开发工程,已破坏大半。

台中都会公园主任许亚儒与吴金树动员近百人今天在都会公园门口,以古法制成的“红土角”排列成“大肚山”字样制作成公园地标,并砌成墙垣,取名为“红土花垣”,作为复育原生蔷薇的攀爬新处所。

许亚儒表示,希望来台中都会公园游玩的民众都能来体验大肚山的自然文化美景;吴金树指出,期盼台湾原生蔷薇能与“红土角”在大肚山能持续萌芽延续、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