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要闻

消逝的克难街 北市近代缩影史

【大纪元7月12日报导】(中央社记者黄丽芸台北12日电)年轻人听到“克难街”可能印象不深,但它却是国军眷村精神的灵魂,也是族群融合的象征,知名作家隐地、威京集团总裁沈庆京及艺人白嘉莉都发迹于此,堪称台北市近代发展缩影。

早年国军来台、物资最匮乏的时期,台北市万华区的克难街留下历史见证。克难街源自政府迁台后,军中所发起的“克难运动”,军人及军眷胼手胝足以竹竿、竹片及泥土,克难搭建起家园,也是眷村别称“竹篱笆”的由来。

同时,克难街也是当时眷村最多的街道,粗略统计周遭就曾有将近30个眷村,经常以将领或军种命名,包括梅园、达德、虎风、自强及战峰等,反映当年的时代背景。

此外,克难街也汇聚四面八方的志士及培育出许多能人,包括前退辅会主委许历农、知名作家隐地、威京集团总裁沈庆京及歌手白嘉莉等,都曾是其中的一份子。

高龄85岁的顾奶奶回忆说道,当年随国军来台后,在南机场一住就是10年,当时1间屋子是用泥巴墙分成3户居住,全家6口都住在仅1间客厅大小的屋里,若要沐浴如厕都得去公共厕所及公共浴室解决。

顾奶奶指出,当年只要每逢台风来袭,屋子就会淹水,就连屋内隔间的泥巴墙都被冲掉,透过墙上露出的洞口,经常可和隔壁邻居互相对望;基于台风季节的住户安全,国防部还会派车接全村民众去学校避难,并发放馒头跟稀饭等粮食。

在物资匮乏年代,克难街眷村妈妈们利用有限食材烹煮出大陆各省特色料理,俨然是大江南北美食巡礼,也形成日后独特风味“眷村菜”,成为台湾眷村特色之一。

不过,克难街也有台北市“客家一条街”别称,因为早期西门町、迪化街及大稻埕一带为台北市最发达区域,克难街当时被视为台北市的郊区,但其生活机能齐备,房价也相对低廉,成为当时许多北上打拼的客家乡亲安身落脚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