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性新闻

印度诺贝尔和平奖得主 誓救更多童奴

【大纪元1月18日报导】(中央社记者何宏儒新德里特稿)印度诺贝尔和平奖得主沙提雅提6岁入学第1天,亲眼目睹校门口与他年龄相仿的擦鞋童无法上学。这在他心中激起巨大涟漪,甚至在20年后让他人生转向,立志拯救更多人的童年。

沙提雅提1954年1月11日出生在中印度马德雅省(Madhya Pradesh)省会博帕尔(Bhopal)附近维地沙(Vidisha)镇一个平凡人家,当警察的父亲早逝,不识字的寡母得变卖首饰才能让他念完研究所,他顺着母意拥有最受印度年轻人欢迎的职业──工程师,又兼任学院讲师。

25岁那年他放弃教职,投身“卖身契劳工解放阵线”(Bonded Labor Liberation Front),并创立“挽救童年运动”(Bachpan Bachao Andolan, BBA),展开为儿童人权斗士开路先锋的跌跌撞撞摸索期。

他说,“35年前,救童奴、救童工还是很新的观念,前方根本没有人让我学习追随。我只能遇山开路、不断敲破大石,然后搬开它,才能继续往前走。”

也是在儿权志业起步初阶,他进入最黯淡人生岁月。沙提雅提说,1981、1982年他跟妻子苏梅达(Sumedha Kailash)住在新德里火车站后站对面的阿杰梅利门(Ajmeri Gate)区“一个像仓库的房间里”。他们这时已有了出生不久的儿子里布(Bhuwan Ribhu)。

沙提雅提的最初行动是突击搜查印度雇用童工的工厂,42岁的赖克斯曼(Laxman Singh)就是最早被他救出的一批卖身契童工之一。当年跟随父母在新德里近郊一处采石场敲石、搬石的赖克斯曼获救时才七岁,却已“从业”两年。

赖克斯曼现在是BBA的财务主管,掌管这个非政府组织大约3500万卢比(约新台币1750万元)的年度预算,支票上没他签名就不算数。

2014年11月14日印度庆祝儿童节时,沙提雅提说,数百万被迫从事各种形式劳动的儿童还在受苦,从农田、矿区、工厂,到家里,到处都有,“他们的纯真、自由和未来遭剥夺,也无法受教育。除非他们被带回教室里,否则只会有不完整的庆祝”。

诺贝尔和平奖的光环照亮他和蔼的脸庞。被问到得奖后下一个目标?他毫不迟疑说:“接下来就是要继续救出更多儿童,然后还要再更多”。(详细内容请参阅全球中央杂志元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