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1+1

2015年诺贝尔医学奖主题:抗击寄生虫病

【大纪元2015年10月25日讯】(大纪元记者程雯瑞典报导)今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家(简称“医学奖”)由三位科学家共享。爱尔兰裔的美国科学家威廉姆•坎贝尔(William C. Campbell)和日本科学家大村智(Satoshi Ōmura)因为发现治疗丝虫病的新疗法,而共享今年诺贝尔奖荣誉的一半,以及400万瑞典克朗的奖金。另一半的荣誉和奖金由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独享,她的获奖理由是发现了治疗由疟原虫引发的疟疾病的新疗法。

威廉姆•坎贝尔博士今年85岁,现在是美国新泽西州德鲁大学(Drew University)的荣誉研究员。大村智博士今年80岁,现在是日本东京北里大学(Kitasato University)的特别荣誉教授,日本学士院会员。大村智博士首先于1978年从上千份土壤样品中成功分离出具有抗菌活性的链霉菌新菌株50份培养物,坎贝尔博士于同年获得大村智博士的链霉菌培养物后,又在其中一份培养物中发现并成功纯化出具有抗动物寄生虫病的 “阿维菌素”(Avermectin),之后两人合作研发出阿维菌素的衍生物,伊维菌素,药效大大提高,能够有效降低人类的蟠尾丝虫病(又名“河盲症”)和淋巴丝虫病(又名“像皮病”)的发病率,并且对其它寄生虫病也有疗效。

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到今年底才满85岁,是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兼终身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在1960年代,治疗疟疾的传统药物氯奎或奎宁的药效下降,疟疾病卷土重来,医学界的很多努力不见成效时,屠呦呦转向了传统的中草药医学,并从中国古籍医学文献中寻找到治疗疟疾的新药,提出以植物青蒿为原料,并于1971年首次从青蒿中发现并成功萃取了有生物活性的青蒿素(Artemisinin)。青蒿素可以快速杀灭还处于发育期的疟原虫,对人畜疟疾病的治疗都有高效。

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会认为,寄生虫病困扰了人类几千年,现在全球范围内依然是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尤其是对世界最贫困地区的人们。这三位科学家发现的两种新药,每年可以让上亿的人们受益,贡献卓越。

小知识

河盲症 (蟠尾丝虫病)

这种疾病的病原体是蟠尾丝虫,它通过黑蝇的反复叮咬而传播。受到感染的患者会出现严重瘙痒、皮肤损毁或视力损害,严重的会致人永久失明,是在全球范围内除了沙眼以外,可以导致失明的第二大感染症。黑蝇的学名是“蚋”,通常滋生在急流的河流和小溪中,“河盲症”因此得名。目前全球每年有200万左右的河盲症患者,其中约80万人的视力受损,绝大多数案例发生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区。现在治疗河盲症的有效药物是伊维菌素,但是这种药物只能杀灭蟠尾丝虫的幼虫,而对成虫无效。

象皮病 (淋巴丝虫病)

这种疾病的病原体是丝虫,它通过蚊子的叮咬而传播。丝虫进入人体后会破坏淋巴系统。很多患者从孩童时期就被感染了,但是在成长过程中并无明显病症表现。也有个别的患者会出现手臂、腿脚或生殖器的严重水肿,被感染部位的皮肤会变厚,像大象的皮那样,“像皮病”因此得名。像皮病常见于非洲和亚洲,目前在世界范围内有超过1.2亿象皮病患者,其中大约4千万患者因病而使形象受毁,另外还有14亿人有被感染的风险。现在治疗象皮病的有效药是阿苯达唑配合伊维菌素,但是这些药物的缺点也是不能杀灭丝虫的成虫。

疟疾

在中国俗称“打摆子”或“发疟子”。这种疾病的病原体是一种单细胞的疟原虫,它也是通过蚊子叮咬而传播。患者被感染后一般会在10到15天内出现症状,轻则发热、头痛、打寒战、呕吐,严重的会引发黄疸、癫痫、昏迷或死亡。疟疾病常见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大多数病例发生在非洲,而南亚、东南亚和中国的疫情相对较轻。目前全世界范围内有大约2亿疟疾患者,主要是儿童,在非洲的死亡率相当于每一分钟都有一名儿童死于疟疾。另外,全球一半的人口都有被感染疟疾的风险。现在治疗疟疾的有效方法是以青蒿素为基础的联合疗法,单独使用青蒿素会使疟疾出现抗药性。自青蒿素疗法被广泛应用以来,疟疾死亡率已经比以前下降了一半。

责任编辑:童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