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要闻

沪港通周年 成交额仅达配额的四成

反应普遍不如预期 关键在于两地投资者风格不同

【大纪元2015年11月18日讯】(大纪元记者李玲浦香港报道)11月17日是沪港通开通一周年,不过反映普遍不及预期,无论是北上还是南下的交易量均只有最大交易额度的四成或以下,甚至被外资大行在开通初期戏称为“幽灵列车”。港交所总裁李小加强调,沪港通的意义在于开通了这个桥,认为慢热好过快热,有分析员则认为,沪港通未如预期成功,关键在于两地投资者氛围不同,无法互融。

据沪、港交易所披露,北上“沪股通”在过去一年230个交易日合共使用1,210亿元(人民币,下同),占3千亿元额度的40.3%;南下“港股通”则更少,225个交易日使用了922亿元,占2,500亿元额度的36.9%。

港交所行政总裁李小加17日出席沪港通一周年酒会时,继续以“桥”来形容沪港通,“是一条为20年后而兴建的大桥”,意义在于将两个完全不同的市场连在一起。

外界有批评指沪港通“雷声大雨点小”,效果逊预期。李小加认为是市场对于沪港通的预期太高,个人更喜欢慢热型,“快热不太好”,未来亦会进一步改进沪港通,“越放越宽”。

至于深港通何时开通,李小加认为,今年以内推出机会不大,因为宣布开通日期后,需时2-4个月才可正式开通。

另外,近期大陆金融界反腐不断,证监会副主席姚刚最近也被调查。被记者问到大陆金融反腐是否会影响港交所和大陆的合作,李小加笑着反问记者:“你认为有吗?”记者答:“有”,不过他就笑而不答。

港交所主席周松岗则指,过去一年,即使经历股灾等金融震荡,沪港通最成功之处在于平稳运作。

两地投资者风格不同

回望沪股通开通初期,除了首日130亿元额度全数用尽,之后每日净买入额节节缩水。

交银国际首席策略师洪灏对本报表示,沪港通成交额仅四成,外界有评论认为沪港通短期目标没有达到,不过,他更看好其长期目标,“因为资本市场的开放更为重要”。

交银国际首席策略师洪灏就沪港通一周年成交额仅达交易额度的四成发表评论说,看到资本市场开放的长期利好。(余钢/大纪元)

市场投资者对沪港通不感兴趣,洪灏分析,主要是因为两地投资风格不同,“香港以机构价值投资者为主,他们认为低价更有吸引力,A股太贵,(因此)不感兴趣;而大陆投资风格以价格性能为主,认为港股赚的不多,所以两边都不想买。”另外,沪港通总额只占深沪两市总交易额的2%,规模太小,故没有引起足够的参与。

另一方面,今年6、7月大陆经历股灾,令中港股市成交量不断下滑,亦对沪港通带来影响,“沪港通使用的额度有限”。

尤其是最近,截至昨日,沪股通持续21个交易日净流出,累计净流出资金达248.62亿元人民币,为开通以来最长的走资浪,说明外资持续沽出A股,正套现离场。

曾在六月准确预测股灾爆破的洪灏被问到A股前景时,认为从投资角度来说,A股估值太贵,如果长线持有的话,不是买入的好时机。

不过,他认为A股目前呈两极化,大盘股走弱,反映经济放缓,房地产存量下降等基本因素;不过创业板表现较佳,过去一个月升了50%,认为可考虑短线交易。

立法会金融服务界议员张华峰认为,沪港通反映未如预期,港府应该做多一些事情,以刺激成交。如未来在大陆进行更多的路演,宣传香港的优势,如监管严格,风险管理管控好,不会随便停牌等,给大陆股民以信心,自然增加成交量。

另外,他指,大陆投资者普遍是个体户心态,乐意炒小的二、三线股票,建议增加“沪港通”可投资股份至二、三线优质股等。对于未来深港通,他预期明年一季度有机会开通。#

责任编辑:蔡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