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要闻

巴黎气候峰会力拼达协议 面临五大难题

【大纪元11月29日报导】(中央社巴黎29日综合外电报导)近200个国家将出席11月30日至12月11日于巴黎举行的气候高峰会,但要能为2020年以后签订一项抑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协议,面临以下5项难题。

●资金

已开发国家2009年承诺,要在2020年以前自政府与民间每年募集1000亿美元,协助开发中国家抑制温室气体排放并因应更多水患、热浪与海平面上升等问题。

130多个开发中国家希望2020年以后能有更多资金,但美国、欧洲联盟与其他富国则不愿保证更高数字。

如何计算资金也充满不确定,开发中国家也质疑经济合作暨发展组织(OECD)指称2014年气候资金达620亿美元的估算。

●长期目标

气候会议东道主法国于11月19日的照会中表示,许多国家偏好“全球朝向低排放与更适应气候的社会转型”措词,来传达从化石燃料迈向绿色能源的长期转变讯息。

但这对某些国家来说太过模糊。

七大工业国6月设定本世纪要达到无碳化世界经济的目标。部分开发中国家与许多气候运动人士则想要有更严格目标,即在2050年以前逐步淘汰化石燃料。重度依赖煤炭的中国大陆与印度,是不愿设定放弃化石燃料明确期限的国家之一,认为要让数百万人脱贫,化石燃料至关重要。

●损失与损害

开发中国家想要一个长期机制,协助它们因应诸如台风或不断升高海平面等灾害带来的损失与损害。

各国政府2013年同意设立损失与损害机制,但还未有任何实质作为,且预定于2016年重新检视。法国的照会指出,许多国家想把它纳入巴黎协议中。

美国与许多其他富国十分谨慎,它们表示不会签署隐含“赔偿”或“责任”的任何文本,担忧这将让它们面临与温室气体排放有关的众多索赔。

●更大抱负

联合国表示,约170个国家对2020年以后抑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承诺,仍不足以限制全球均温较工业化前不高出摄氏2度。

这意味必须要有一项能增加行动的制度。法国11月19日的照会指出,许多国家希望于2018到2019年进行首次“全球大盘点”。脆弱协议将让任何检讨延后到2020年或2025年。

法国的照会说,盘点只是要确定在对抗气候变迁上“我们集体所处位置”,并非要批评进度落后。这将有助于为对抗暖化的新一轮承诺奠定基础。

●法律效力

各国2011年同意巴黎协议将具有某种形式“法律效力”。对于巴黎协议到底是国际法上条约(treaty),或仰赖各国国内法的较宽松协议(deal),尚无定论。

许多开发中国家与欧盟支持一个具约束力的条约(treaty)或议定书(protocol),但美国与中国大陆等国家不赞成国际监督作法,偏好奠基在国内法律规范的协定(acc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