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要闻

学者:粤语保留古汉语特色

【大纪元2015年08月24日讯】(大纪元记者孙青天香港综合报道)岭南文化源远流长,而粤语则被视为广东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粤语音韵复杂,相对其它方言,较难学习,然而溯其根源,可寻至中古乃至上古汉语,因而它在中国各个方言系统中,被视为与古代华夏民族语言的关系最为直接。

近年港府推行“普教中”,引起社会强烈反弹,认为当局有意消磨粤语文化,但同时,民间“保育”粤语的声浪,却因此而起,部分保育人士认为,相对普通话,粤语与古代汉语的联系更为直接。

根据辞书《辞源》所载,“粤”字与“越”相通,而粤语,则被不少人认为是古代百越族所操的语言。但是,有文献指此类说法并不准确。根据珠江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粤语学者罗康宁的说法,粤语虽有“百越遗风”但主要来源则是中原“雅言”。

他指,自秦朝南方百越之地被征服后,大量原六国的逃亡者、“赘婿”(入赘女家的男子,秦汉时地位等同奴婢)、“贾人”(商人)被发配至岭南开垦,有关人等交流时,时用中原“雅言”,但由于使用人数不多,因而未能大面积传播。直至两汉时期,中原政权征服岭南民族,设汉人地方政府,因而当时的官方语言(雅言)渐渐得以通行。

粤语形成之初,与中原语言并无甚大差异,直至“五胡乱华”后的南北朝时期,由于北方游牧民族入主中原,令当地的语言改变。但由于当时南方仍由汉人主政,因而由当时中原语言所演变的粤语并无太大变化。

今粤语留有中古音韵

但另有学者指,由于民族迁移,南北朝时期的南方汉语渐习染吴音,令上古音韵渐趋磨蚀,仅部分上古雅言特色得以保留,粤语所收的中古音韵,则是唐代由中原传入。

自唐到民国的1,200年间,中原人入粤地的主要通道为梅岭古道,至南宋,中原地区再由北方民族统治,当地语言再受外来语言冲击,因而再次变化。南宋理学家朱熹曾说“四方声音多讹,却是广中人说得声音尚好。”唐宋时期,诗词多以《切韵》(此书成于隋朝初年,记录南北朝时期读书人的音系)音作押韵系统,而对比其他方言,现今粤语与隋唐时期韵书最为切合。

有部分人士认为,粤语得以保留,全赖有山岭为天堑,相对中原较安定,未受外族语言冲击。

保留入声字诵诗铿锵

相较普通话,粤语音韵比其四声多出五声,即共九声。而当中最大特点,则是粤语保留入声字。而入声字,在诵读古诗词时,则更为铿锵有力,韵味十足。学生在学写作诗文时,亦更易分清平仄。(即除阴平、阳平外,其余字皆为入声字。)

坊间曾有传言指,民国时期,由于孙中山为广东人,且议会内亦有大量广东议员,故而投票制定“国语”时,粤语险成“国语”。然而此说法流传日久,真伪出处皆不可考,所见之人,多宛然一笑或嗤之以鼻。但其今日仍然流传,且仍与普通话/京话作比较,则被认为是粤语地位仍未低落的表现。◇

责任编辑:李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