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方法

独学术 (一):“知识”始于“疑问”

 

没有疑问,就无法得到答案

我认为自己在心智上有很多地方都还像个孩子。至于关于哪个部分,那就是我对各种事情都抱持着疑问。

记得童年时,我经常向大人发问,不过却很少能得到答案。大人大抵都是回答“不要多嘴问这个”、“这种事你不必知道”。

到了现在,我已经能理解当时身为大人的心情。其实,那是因为他们对那些事情也一知半解的缘故。如同其他不求甚解的大人,他们不过是摆出同样的态度来应付孩子。然而当时年幼的我还不懂这层内情,只是渐渐体认到与其向大人寻求解答,还不如自己查阅书籍比较快。

任何人都一样,没有疑问,就无法得到答案。如果没有搜寻、探索的过程,便无法真正的懂得。当然,你也可以靠着模仿别人来度过人生。

在孩子的心目中,他们一心以为大人有人生经验,对世事了解透彻。

但最后他们终究会了解到,大多数的大人只是比自己虚长几岁罢了。我觉得这样未免也太过难堪,所以直到现在,我依然继续深究自己的疑问。

平日阅读时,我便会产生许多疑问。好比有次我在阅读佛学书籍的时候,发现内容堂而皇之地写着:“佛教有两派。一派是大乘佛教,另一派称小乘佛教。大乘是指可供所有人乘坐的大型交通工具,意思是能救赎许多人;小乘的语意则是小型交通工具,只能救赎自己。传进日本的是大乘佛教,小乘佛教则在东南亚广为流传。”

这段文字显然透露出了褒贬,明显能看出作者认为能够解救众生的大乘佛教较为优越的主张。

读到这里,我心中产生了许多单纯的疑问。像是为什么在东南亚广为流传的不是较为优越的大乘佛教,而是小乘佛教?东南亚的佛教僧侣对于自己的派系被人喊做小车、小船的佛教,难道不会反感?话说回来,佛教又为何会发展出两种派系呢?

活知识才会留在脑袋里

为了解开这些疑问,我们必须阅读其他的著作。每个问题都得读书寻找解答,你或许会觉得太花时间,但忍耐着视力恶化的苦果上网浏览资料,其实要比看书更花上数倍的时间。

调查之后,我了解到小乘是一种蔑称─大乘派系单方面对他们的称呼。在东南亚地区,佛教正确的名称应是“上座部佛教”。亦即,前文只是该书作者个人带有偏见的解释。

此外,我也了解到佛教二分化的契机在于金钱的布施。古代对佛教僧侣一般是布施家中剩饭,但在悉达多‧乔达摩(即佛陀)死后三百年左右,货币经济渐渐普及,也出现一些信徒选择布施金钱,而是否接受金钱布施的决定,便将僧侣们分成了两派。

从最初的疑问,你不仅可以得到这些知识,还能发掘出一些至今所不知晓的附带学问。例如梵语其实不是庶民的语言(巴利语),而是统治阶层的语言。

大乘经典是以梵语写成的,那是因为布教的主要对象不是平民百姓,而是统治阶层和上层阶级。从这件事又产生一个疑问:佛教的发展是否走上了与悉达多‧乔达摩的目标完全相反的方向?

我另外查阅了几本书,发现佛教的发展倾向的确是从上层阶级传播到庶民。不仅在中国如此,在日本同样是由朝廷率先引进佛教。

这让我恍然大悟。我想通了一件事,关于通往寺院参堂的石阶间距。寺院的石阶行走起来并不方便,但究竟为何间距要设计得如此之宽?因为那是为马匹所设计的。也就是说,石阶是为了方便骑马来寺院的上层阶级,并未考量到一般人的步伐。

如同以上过程,从一个小小的疑问可以衍生出许多知识,新的疑问又由此纷纷涌现。在一个接着一个探寻答案的过程中,你得到的知识倍增,世界及历史也为你展现了与自己至今为止的认知相异的新面向。

由这种方式得来的知识,与你在学校所学到的条列事项的背诵截然不同,是由你个人积极的兴趣所导出,就算不做笔记写下来,也能一举清楚记忆。

而所谓的活知识,指的就是这一类。你没有必要感叹自己几乎把在学校所学全部忘光。因为你学到的并不是知识,只是条列事项。那些东西不是你自己产生疑问、真的感兴趣的事情,会忘记也是莫可奈何。真正的知识,惟有靠独学才能习得。靠独学得来的知识,你不会忘记,你会深深铭刻在脑海里。

─ ─摘自:《独学术》麦田出版提供@

责任编辑:黎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