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雅乐

那段歌舞升平的日子──宋朝的乐舞(1)

宋人所绘《汴京宣德楼前演象图》。(公有领域)

北宋时期

在大唐盛世之后历经五代十国的纷乱局势,唐代的乐舞已几乎失传,所以宋朝建立后,宋太祖赵匡胤即位后立即恢复“太常署”、“鼓吹署”两署音乐专职机构,并置教坊修正五代的靡乱之音,文舞为《文德》之舞,武舞为《武功》之舞,以十二安为官方乐章,以取“治世之音安以乐”之意,象征着宋朝崇儒尚文之风。

宋太宗赵匡义为太祖之弟,为人雅好音乐,洞晓乐律,亲制乐曲:有大曲十八首、曲破二十九首、琵琶曲十五首、小曲二百七十首,又造新曲五十八首,总达四百余首作品。即位后大兴文教,礼乐之盛空前。

宋太宗赵匡义像,(托名)清姚文翰绘《历代帝王真像》。(公有领域)

同时为了维护中华文化守卫中原,杨家将站上了历史舞台。第一代战将杨业于雍熙北伐中殉国后,其子杨延昭力守雁门三关二十余年,杨家男子先后投入沙场,佘太君、杨门女将巾帼不让须眉,在义无反顾的西征后全数战死滴泪崖,满门忠烈。

杨家将为国尽“忠”的牺牲为宋王朝争取百余年的和平时间,这段承平的岁月,为后世带来称羡的富庶而文明的时代。宋真宗在位时期特立杂剧,当时虽是一种歌舞队,但其演唱的歌中带有着故事情节,也就如此将杨家将英勇的事迹流传后世。

在歌舞升平的时代氛围下,代表宋朝文化的果实“宋词”也因而产生,词是一种有曲可奏,有词可歌的音乐形式,上至达官显贵及市井小民都能朗朗上口几句。

真宗之后的宋仁宗对音乐亦相当喜好并有研究,当时社会承平已久,国力日渐衰弱,流行的歌曲已近乎庸俗,所以再次定雅乐,命音乐家李照、宋邢造词配乐,又亲做“元日御殿”乐章三曲,并命宫中、坊间教坊一同做新乐五十四曲传唱。

《宋史乐志》

仁宗洞晓音律,每禁中度曲,以赐教坊,或命教坊使撰进,凡五十四曲,朝廷多用之,天圣中,帝尝问辅臣以古今乐之异同,王曾对曰:“古乐祀天地、宗庙、社稷、山川、鬼神,而听者莫不和悦。今乐则不然,徒虞人耳目而荡人心志。自昔人君流连荒亡者,莫不由此。”帝曰:“朕于声技固未尝留意,内外宴游皆勉强耳。”张知白曰:“陛下盛德,外人岂知之,愿备书时政记。”

宋仁宗像。(公有领域)

天圣八年(公元1030年)宋仁宗召群臣观看百姓收成,做观稼乐,明道二年(公元1033年) 宋仁宗亲自耕田又做乐歌、景安曲十三首祭祀天地,隔年诏令教育家胡瑗修定雅乐,宋祁作《大乐图》。

然而仁宗之后,宋神宗在位期间历经王安石变法,新旧党政争不断,北宋因此进入衰亡时期,几乎礼崩乐坏,宋徽宗即位不久后博求知音之士,并建立大晟府专设官员重新建立乐制,隔年礼部员外陈旸上《乐书》指出当时流于世俗的音乐已经败坏得相当严重。

《宋史乐志》

崇宁元年,诏宰臣置僚属,讲议大政。以大乐之制讹缪残阙,太常乐器弊坏,琴瑟制度参差不同,箫篴之属乐工自备,每大合乐,声韵淆杂,而皆失之太高……

二年九月,礼部员外郎陈旸上所撰乐书二百卷,命吏部尚书何执中看详,以谓旸欲考定音律,以正中声,愿送讲议司,令知音律者参验行之。旸之论曰:“汉津论乐,用京房二变、四清。盖五声十二律,乐之正也;二变、四清,乐之蠹也。二变以变宫为君,四清以黄钟清为君。事以时作,固可变也,而君不可变;太簇、大吕、夹钟,或可分也,而黄钟不可分。岂古人所谓尊无二上之旨哉?”壬辰,诏曰:“朕惟隆礼作乐,实治内修外之先务,损益述作,其敢后乎?其令讲议司官详求历代礼乐沿革,酌古今之宜,修为典训,以贻永世,致安上治民之至德,着移风易俗之美化,迺称朕咨诹之意焉。”

宋徽宗像。(公有领域)

崇宁四年(公元1105)所定宫廷雅乐已成形,宋徽宗下诏定名“大晟乐”,想效法并回复上古时期先圣先王的盛世雅乐,同时也成立翰林书画院,大兴文教想借此挽回衰败的社会风气,但天象的变化却不如所愿:宋徽宗在政治上任用奸臣,最后引发“靖康之祸”成了灭亡之局。

传说宋徽宗的父亲神宗,在徽宗出生之前,曾梦见前朝南唐后主李煜。李煜是一个精通诗词书画的才子,宋徽宗就如同李煜般,是位艺术天才。或许就像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将毕生精力投注于艺术上而无心他顾,宋徽宗是个失意的皇帝但却是成功的艺术家。(未完,待续)

责任编辑:王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