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史料

《天工开物》千钧重锚怎样锤合 铁条怎成针

天工开物。(公有领域)

【编按】《天工开物》初刊于1637年(明崇祯十年)。是中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著作,作者是明朝科学家宋应星。书中记述的许多生产技术,一直沿用到近代。先后有日、英、德、法、俄等译本。全书分为上中下三篇十八卷,并附有一百二十三幅插图,描绘了一百三十多项生产技术和工具的名称、形状、工序。特分节刊登,以飨读者。

锻造第十卷

当船舶航行遇风难以靠岸停泊时,则船体命运皆系于锚。战船、海船所用的锚,有重达千斤的。其锻造方法是先锤成四个锚爪,再逐个接在锚身上(如顶图)。三百斤以内的锚,用直径一尺宽的砧座,安置在炉旁。当工件两端都烧红时,掀去炉炭,用包铁的木棍将工件夹到砧上锤锻。如果锚重千斤左右,则架起木棚,许多人站在上面齐握铁链,联接锚身两端,其两端皆带大铁环,以便套在铁链上。将锚吊起来并转动,众人齐力将锚爪与锚身捶合起来。黏合的药不用黄泥,而是用筛细的旧墙土,一人不断地将土撒在接口之中,一起与工件锤合,方无隙缝。在炉锤工序中,锚是最大的工件。

天工开物。(公有领域)

作针时先将铁锤成细铁条。另在一根铁尺(模具)上钻出小孔为线眼,将铁条从铁尺孔中抽出拉成铁线,再逐寸剪断铁线为针。先将一端锉成针尖,再用小锤将另一端打扁,以钢锥穿针鼻,更锉光其四周。然后放入锅中,用慢火炒之。炒后以土末、松木炭粉和豆豉三物掩盖,下部用火烧。留出二、三根针插在外面以试火候。当外面的针能用手捻成粉时,说明下面的针火候已足。然后开封,入水中淬火。引线缝衣与刺绣用的针,质地均硬。只有福建马尾镇刺工做帽子用的针,是柳条软针。其软硬区别的妙处,在于火炒、淬火的不同。

原文

《天工开物》锤锻第十卷──锚、针

天工开物。(公有领域)
天工开物。(公有领域)

凡舟行遇风难泊,则全身系命于锚。战舡、海舡,有重千钧者。锤法:先成四爪,以次逐节接身。其三百斤以内者,用径尺阔砧,安顿炉傍,当其两端皆红,掀去炉炭,铁包木棍,夹持上砧。若千斤内外者,则架木为棚,多人立其上,共持铁链,两接锚身,其末皆带巨铁圈链套,提起捩转,咸力锤合。合药不用黄泥,先取陈久壁土筛细,一人频撒接口之中,浑合方无微罅。盖炉锤之中,此物其最巨者。

凡针,先锤铁为细条;用铁尺一根,锥成线眼,抽过条铁成线,逐寸剪断为针。先鎈其末成颖,用小槌敲扁其本,刚锥穿鼻,复鎈其外。然后入釜,慢火炒熬。炒后,以土末入松木火矢、豆豉三物罨盖,下用火蒸。留针二、三口插于其外,以试火候。其外针入手捻成粉碎,则其下针火候皆足。然后开封,入水健之。凡引线成衣与刺绣者,其质皆刚;惟马尾刺工为冠者,则用柳条软针。分别之妙,在于水火健法云。

【注释】

钧:古代重量单位。三十斤为一钧。

铁尺:此处指拉丝模具。铁尺上钻出小圆孔,将细铁条通过此孔拉成细铁线。

以土末入松木火矢、豆豉三物罨盖:热处理时的固体渗碳技术。松木炭是固体渗碳剂,豆豉及土末是填充剂。罨读掩,罨盖即掩盖。@#

──转自《新三才》

点阅【天工开物】相关系列文章。

责任编辑:王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