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政治

中坜事件松动威权 台湾民主里程碑

【大纪元2017年11月18日讯】40年前发生在桃园的“中坜事件”,是台湾近代民主运动史上的重要关键点,它松动了“党国威权体制”,也开启台湾逐渐迈向民主的道路,实为“台湾民主化的重要里程碑”。

曾经协助撰写桃园县志的元智大学社政系教授刘阿荣告诉中央社记者,1977年底举办的5项地方公职选举,是国民党在台实施地方自治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当年11月19日在中坜国小213投开票所发生作票舞弊嫌疑引爆“中坜事件”,这场台湾地方选举史上大规模群众抗议运动,曝露“党国威权体制”松动的端倪,启发台湾逐渐迈向民主之路。

对中坜事件有着深入研究的刘阿荣表示,“中坜事件”前因为“二二八事件”及“白色恐怖”影响,让台湾民众噤声。随着1970年代台湾退出联合国,情势的转变让威权逐渐松动。

刘阿荣说,加上台湾经济发展正由农业社会逐渐转型为工商业社会,民主政治观念、自由市场经济逐渐成为市民关心的议题,民众开始注意台湾政经发展中“公平正义”的问题,市民社会力量逐渐觉醒。

刘阿荣指出,当年国民党对许信良的“前卫”及“特殊言行”不满,不仅提名声望较低的欧宪瑜为县长候选人,又开除有相当群众基础的许信良党籍,国民党的提名不当,加上民众对过去选举不公情绪的累积,才会在桃园引爆“中坜事件”。

刘阿荣认为,当时政府相关人员并不了解事态的严重与复杂,也无危机处理经验,竞选期间未采取强制干预制止,事发当时未察觉事态严重,并未全力予以打击,事后处置也以“疗伤止痛”为原则未扩大整肃,种种方式都预示台湾政治社会,逐渐朝民主与容忍的方向前进。

刘阿荣告诉中央社记者,当年事件主角之一的许信良曾比喻“中坜事件可以说是启动台湾民主的动能,就像开电一样”。不过当时的民众并不知道,“中坜事件”对台湾民主的影响与启示超乎他们的想像。

刘阿荣指出,这场抗争事件在选委会宣布许信良获胜后才完全平息,但事件对蒋经国和执政者造成极大震撼,国民党体会到党外势力渐成气候及政治高压政策可能带来的危险性,进而引发国民党威权体制松动,甚至被迫做出一连串改革。

刘阿荣说,像是在1987年宣布台澎地区解严,1991年终止动员戡乱等,这些民主化运动被称为台湾地区的“威权转型”,或多或少都是受到中坜事件的影响。

刘阿荣表示,此后的选举更有多位党外及无党籍人士当选,中坜事件明显使国民党长期以来“支配者”的角色受到严峻挑战,选举结果也使国民党开始认清民心所向,强而有力的竞争者存在不容漠视。反对势力的大幅成长,鼓舞党外人士迈向组党之路,终于在1986年成立“民主进步党”。

不过刘阿荣也指出,中坜事件后,党外人士因路线的不同也产生分裂,温和派认为应以合法斗争为主要手段,激进派则认为“中坜事件”显示了“民心向背”及群众力量可用,应把“街头斗争”当成主要手段。不同路线、地区的反对势力领导人声势渐增,即使“民进党”组党完成后,仍有各派系山头存在。

刘阿荣认为,1977年的“中坜事件”是台湾地方自治史上重大事件,也是台湾政治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它撼动了国民党的威权统治,也唤醒台湾民众对于“党国体制”下,不公平正义现象的反抗,更开展日后一连串民主与社会运动,逐渐迫使国民党政府进入“威权转型”迈向“民主巩固”。(转自中央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