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要闻

日媒披露东芝“消失”的残酷方案

【大纪元2017年02月09日讯】(大纪元记者游沛然日本东京报导)东芝公司度过了资不抵债的难关后,其实等待它的才是真正危机的开始。因为只要东芝还抱着核电站事业的包袱,就不可能从危机的阴影中走出来。日媒对东芝如何从“核能事业”中脱身,给出了一个残酷的设想。

日本《Diamond》经济杂志撰文“东芝的‘消失’将是个痛苦的解体过程”,报导分析和设想了东芝今后的走向。

2013年中旬,东芝向其美国的子公司Westinghouse Electric Company(WH)派去大量工程技术专家团,这个专家团被命名为“止血团队”,其使命是,不惜一切代价止住该子公司在美国承建的四座核电设施的收益恶化之势。

WH子公司曾在2008年获得了承建四座核电设施的大型项目。但是2011年的3.11东日本大地震,引发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后,美国核能管理委员会强化了安全对策的基准,WH承建的项目被拖到2012年才获得修建、运行的认可,到2013年才终于可以开始动工,但是,这荒废的5年期间,规则修改、修建成本的增加使该项目成为了一个烫手山芋。近期,曝出因该项目,东芝在2016年度决算时,可能出现7,000亿日元的巨额损失。

核能设施风险突显民企的极限

东芝的公司外董事会成员们普遍认为“承建核能设施所面临的风险已经超过民企所能承受的极限。”在研讨东芝经营重建时,如何把核能关连子公司WH的经营风险剥离开成为了讨论的中心问题。其中,比较可行的手段是出售、转让股票,但是几乎无法实施。因为可能出手收购的候补公司只有中国和俄罗斯。这对于美国来讲,是不会允许让掌握先进核技术的WH落入这种国家的。

另一方面,东芝高层也表示:“涉及日本国内的废炉、核电站的重启运行等关连企业将继续维持下去。”因为福岛第一核电站的沸水型反应炉(BWR)采用的是东芝的设备和技术,在今后30年的废炉过程中,离不开东芝的技术支持。由于在日本国内,东芝有不少类似的关连项目,东芝单方面只考虑自身的经营合理性而撤出核能事业也不可能。

但是,目前日本国内的核电站再运行计划停滞不前,举步维艰,同时根本看不到有核电站的新建项目。对于核能事业的收益前景,东芝掉进了苦不堪言的严冬。与东芝面临同样严峻局面的还有日立制造所。此外,日本的九州电力、四国电力的核电设施采用的是三菱重工的加压水型反应炉(PWR),虽然目前这些核电站得以重启运行,但是迟早都会面临同样的问题。

对于日本国内核能公司面临的困境,熟悉核能事业的人士表示:“俄罗斯、中国的核能企业都是国营企业,法国的AREVA核能公司也是在政府主导下实现经营重建的。只有在日本,核能事业的风险由民企自行承担。”并迫切表示,需要在政府主导下,实现日本国内的核电事业的重组。

分割出售事业部的解体方案

《Diamond》的报导中,日本政府的一名官员透露:“政府虽然不能援手救助东芝,但是其核能事业部例外。”

这名官员透露的日本政府的设想是,把东芝的核能事业部分离出来,由国家收购,国有化。同时把日立、三菱重工的核能事业部也圈进来,进行重组。但是,目前东芝陷入危机,在此时投入税金,实施救助计划恐阻力巨大,也很难得到日立和三菱的合作。

官员表示,为了避免“救助东芝”的批评之声,实现“援手核能事业”的计划,首先,需要东芝自行做出具体的行动。东芝去年卖掉了医疗事业部,目前水面下正在摸索卖掉收益良好的半导体闪存事业部。今后,来自核能事业部不可预测的风险将加速东芝变卖资产的趋势。

目前,东芝打算分离出售半导体闪存事业部,之后其它上市的优良子公司也避免不了被出售的命运,最终只剩下大包袱的核能事业部。此时,政府援手东芝就不再是“救助东芝,而是救助核能事业”。这名政府官员透露出日本政府的上述想法。

积极意义的大重组

《Diamond》在报导中指出,日本政府的重组设想无疑是东芝最不愿意看到的结果。其实东芝目前的当务之急是尽快把核能事业部剥离出来。从东芝的各事业部的收益情况来看,除了核能事业部,电视、电脑等部门也是个包袱,但是半导体闪存收益非常好,前景也被看好,其它的火力、水力发电设施,电梯、铁道、车载机器、电池等部门的收益都不错,而且具有独特的技术成分。

为了把优良事业部以及技术发展下去,东芝的重组方案应该是,不是以剥离核能事业部为目的重建,而是使各事业部更加强大的重组方案。关于这一重组方案涉及到的资金问题,可以求助官方的产业革新机构。该机构的会长志贺俊之对此也自信地表示:“投入资金进行大规模重组,可再次让企业强盛起来。”并表示有意与多国企业的电子机器巨头的Landis+Gyr共同出资的想法。

去年东芝把医疗机器事业部出售给佳能时,网川智社长曾表示:“虽然是苦涩的决断,但是在佳能的旗下,事业部前景被看好,职员在新的环境能发挥自己能力,对他们来说是件幸福之事。”透露出对出售事业部重组的积极想法。但是,要实现这样的成功事例需要东芝自身的“解体”意识,这一过程无疑是个痛苦的选择,需要东芝自己作出决断。

责任编辑:卢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