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士顿

马英九会MIT留学生 审慎乐观看台湾

前总统马英九与留学生座谈会会场全览。(经文处教育组提供)

【大纪元2017年03月11日讯】中华民国前总统马英九于3月5日下午4时假麻省理工学院与留学生座谈,为了多与留学生互动,他简短地叙述台海两岸关系,从美国政府提出部分庚子赔款创建清华大学,溯及其他外国政府慷慨地培植中国留学生,许多返国留学生成为国家中坚,为政府带来新气象的旧事,鼓励在场留学生。为表达对留学生的关注之情,他还致赠亲手书写印制的家训书签及春联,给所有在场同学。

对于同学们提到两岸政局的交流可能,马前总统认为中国大陆是否民主需再观察,但转变的机会一定有,台湾从硬、软性威权制到民主,戒严到开放,就是个例子。

开放的定义随改革心态而异,现在苏联也谈改革开放,但做法不同。尤其受到网路传媒影响,中国大陆的年轻人和留学生已不同于以往,中国大陆人士也可赴台观光等,这些对于未来两岸政经模式都会产生影响。至于现状是否能一直维持,也很难说。然而,他持审慎乐观的看法。

对于以ROC(Taiwan)为国名,是否有不当之处。马英九说,如果没有识别的问题,应该用Republic of China,但是在护照上或某些场合,ROC后面加台湾,是弹性的做法,可厘清与PRC的不同。就实际情形而言,如果在国外场合,当他人介绍我们来自台湾时,我们也不会要求改说ROC。

加了Taiwan并不表示台独,在外交上如此使用,是避免混淆,不是不尊重宪法,跟Republic of Taiwan截然不同。他强调九二共识,是在不违背宪法的原则下,保持做法的弹性,着眼在做事和为国人的方便,不是对宪法没兴趣。

对于自己过去两任政绩及民意褒贬,马英九称许赖幸媛担任陆委会主委务实作风,认为内阁任命不需完全依党政模式用人,以免(绝对的)权力造成(绝对的)腐化。至于中正纪念堂的名称是法律订定,若改为“台湾民主纪念馆”则有待商榷,台湾民主若是没死,何需纪念?但是“大中至正”改为自由广场,是经过多次开会沟通,动机并非侮蔑践踏,不必与文革联想。从政期间,固然有人认为他不够快意恩仇,他却以“温良恭俭,当仁不让”自许。

哈佛台湾留学生询问马前总统在8年任期内,台独支持度创新高,被嘲讽为“台独教父”的看法如何?马英九满脸惊讶,说他在国内或国外“从没听过!”,也许是中国大陆几个媒体的说法,但不少在场留学生举手回应曾经听过这种说法。

马英九反问同学台独的定义,并引申其义说,台独有1)自立自主,2)与中国分离两层意义。民调中,现代年轻人逐渐认同台湾意识、地域意识是很普遍的,但是赞成分离台湾与中华民国,成立台湾共和国的人数却不多见。他说,“我倒是认识几个台独教父,这么叫我,不敢当!”

他说,台湾与中国大陆没有和平停战协议,但是基本上双方不处于作战状态。若双方没有和平,怎会有23项协议?台湾在世界上有自主自立的实质,免签证的国家有160多国,国家受尊敬,人民有尊严。台湾的正统性在于实现国父的三民主义,在政经上没有辜负国父的指示。若有几个有力的政党是好事,不同政党执政时,就能体会治国当家的不易。至于国民党如何吸引年轻人加入,要从改革、团结、茁壮到执政,按步就班,人民对国民党是有期望的。

座谈中,马前总统避谈马王政争、太阳花事件等,他对自己任内没有完成年金改革感到亏欠,但是对于自己在美读书4年半返国服务,则毫无遗憾。他说,台湾政治安定、年轻学生参加国际比赛有很好的成绩,回国可落实理想。现在年轻人赴美留学人数减少,但不表示出国深造人数减少或缺乏国际竞争力。最后,他鼓励留学生不妄自尊大、不妄自菲薄,为国效力,虽有辛苦之处,绝对值得投资。

会议落幕,同学们纷纷领取纪念品,并与马前总统握手、合影。在摄氏零下两度的寒冬中,140个座位几无虚席,据与会同学们表示,马前总统治事用人的襟怀和开阔的思考角度,留给学子们不少内省与学习空间。◇

责任编辑:冯文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