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要闻

海科馆:重现北火足迹计划 点滴记忆新的重生

北火电厂员工,吃、住、生活都在一起,也会自制各式厨房生活用具。(周美晴/大纪元)

【大纪元2017年05月18日讯】(大纪元记者周美晴台湾基隆报导)国立海洋科技博物馆与台湾电力公司携手合作的“重现北火足迹计划”,18日举行启动仪式,除了历史建物的重生、融合,也注入了新的生命。以创意光雕、AR互动扩增实境、除役机组装置艺术、宿舍意象导览牌等规划及设计的成果。其中,“除役机组装置艺术”的创作,传达出对地球环境的变化,教育民众反思自己。

海科馆馆长吴俊仁表示,海与民众有距离、电与民众也有距离,透过“重现北火足迹计划”延续北火精神,在台电与各方的协助、努力下,让民众知道电、善用电并能永续电。

台电董事长朱文成认为,海科馆不只台湾、亚洲第一,应该是世界第一!他举例曾拜访过的英国伦敦一座旧电厂改造的的泰特现代艺术馆,海科馆比它好太多了!

海科馆“重现北火足迹计划”之宿舍意象导览牌,当年的日式宿舍只剩围墙。(周美晴/大纪元)

朱文成表示:海科馆不但将北火遗迹之建物、设备融入博物馆,更将灵魂保留!海科馆内容丰富、结合科技,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成功的吸引年轻人,达到教育的目的。北火遗迹的重现、保存计划,台电的资助、支持不只值得,也非常感动并感激。

台湾艺术家李蒉至将台电除役机具,结合漂流木与海废物等材料,透过“眼界”作品的万花筒,注入了新的视点。(周美晴/大纪元)

基隆市府参议杨桂杰表示:台电将女儿嫁到基隆,嫁给海科馆,受到呵护,有良好的照顾,而这个娘家也给予持续的支持并以海科馆为荣。

北火电厂老员工82岁的王昭铭与78岁的林文雄,都是民国47年到职,日薪2块9毛钱。

“陆地幻景”作品,台电除役机具、珊瑚状的雕塑;让人反思,人为的破坏,造成的环境变化。(周美晴/大纪元)

他们说,那时生活很苦,连学校都很荒凉,对外交通不便,他们中很多都是南部上来,吃、住、休闲都在一起,就互相照顾、团结,与北火一起成长、退役。

民国50年代台湾工业正好蓬勃发展。老员工曹瑞宋指出,那时北火有7500发电量,他们几乎全年无休,长达5年之久。尤其锅炉停机维修时,在高温53℃下他们几乎都只穿着一条内裤进入除灰,并在短短一天不到的时间里做好维修,让锅炉继续运作供电。

海科馆“重现北火足迹计划”,18日举行启动仪式,光雕创意重现北火。(周美晴/大纪元)

海科馆“重现北火足迹计划”,这些老员工们,不但提供出珍贵的500张照片、资料,曾经伴随生活中的家伙(厨房用具)是他们自己打造、制作,很骄傲,也很感动。

民国72年除役的北火发电厂曾是台湾北部的电力心脏,也是20世纪初东南亚最大的火力电厂,运转的44年间,为当时提供充分电力,对台湾经济发展具有重大贡献,透过“重现北火足迹计划”,将历史、工业、科技、艺术、文化、教育等串连,也同时点亮昔日北火足迹和新时代的传承。

海科馆“重现北火足迹计划”启动仪式,邀请当年北火电厂老员工与会启动,温馨感动。(周美晴/大纪元)

“重现北火足迹计划”之一蜃景计划

“蜃景(Mirage)”计划由台湾艺术家李蒉至带领团队进行创作,以“眼界(Fish Ken)”和“陆地幻景(Land Illusion)”两件作品所组成,利用台电协和发电厂的除役机具结合漂流木与海废物等材料。

“重现北火足迹计划”启动仪式,北火老员工,老场景、老照片、老资料的点滴记忆的感动。(周美晴/大纪元)

透过“眼界”作品的万花筒看到海底的幻象,再经由珊瑚状的雕塑导引至“陆地幻景”作品,仿佛置身在真实的幻象场域之中,展开视觉之外的体验,并透过互动反思自身与环境的关系。

北火电厂当年的员工,自制的电炉可调节750瓦与1500瓦,以成本价福利员工。(周美晴/大纪元)

责任编辑:郑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