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史料

《天工开物》铅变化奇特 物极必反

天工开物。(公有领域)

【编按】《天工开物》初刊于1637年(明崇祯十年)。是中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著作,作者是明朝科学家宋应星。书中记述的许多生产技术,一直沿用到近代。先后有日、英、德、法、俄等译本。全书分为上中下三篇十八卷,并附有一百二十三幅插图,描绘了一百三十多项生产技术和工具的名称、形状、工序。特分节刊登,以飨读者。

五金第十四卷──

产铅的矿山比产铜、锡的还多。铅矿有三种:一种出于银矿脉石中,含有银,初炼时与银在一起成团块。再炼时铅与银分离而沉在炉底,叫“银矿铅”,这种铅在云南最多。

另一种出于铜矿脉石中,入炉熔炼后,铅先流出,随后流出铜,叫“铜山铅”,贵州产的最多。

另一种铅出于单独的铅矿。采矿者挖山石、提油灯寻找矿脉。此矿脉像银矿脉那样曲折。采出后便淘洗、熔炼,得到的是“草节铅”。这种铅在四川嘉州(今乐山)、利州(今广元)出产最多。

其它还有雅州(今雅安)出产的“钓脚铅”,形状像皂荚子,又像蝌蚪子,出于山涧的砂中。江西广信府上饶、饶州府乐平出“杂铜铅”,剑州(今剑阁)出“阴平铅”,产地难以枚举。

提炼银矿中的铅,方法是:熔炼银矿,银流出后铅便沉在炉底,再熔炼炉底物料,才得到铅。“草节铅”则一次入炉熔炼,炉旁通一管,以便将铅水注入长条形土槽内,所得到的铅叫“扁担铅”,又叫“出山铅”,以别于在炼银炉内多次熔炼出的铅。

铅价值虽便宜,其变化却很是奇特。白粉(又名胡粉、铅粉)、黄丹(铅丹)都是铅变化成的。使银炼得精纯,令锡变得柔软,都靠铅的作用。

附:胡粉

造胡粉的方法是:每次用铅百斤熔化后削成薄片,卷成圆筒,放在木甑之中。甑的下部和中部各放醋一瓶。外面用盐泥封固,用纸将甑上的缝糊好,以四两木炭的火力保温七天。日子到时启开,铅片上布满霜粉,扫到水缸中。未生霜的铅片再入甑中,依旧加热七天,再扫下霜粉,直到铅尽为止。剩下的残渣留作制黄丹的原料。

每扫下一斤霜,加入豆粉二两、蛤粉四两,一同放入水缸内搅匀,澄清后倒去水。用细木炭粉作成沟,上面铺几层纸,将湿粉放在纸上,快吸干时切成瓦形或方块,待干时收起出售。因为古时辰州(今湖南沅陵)、韶州(今广东韶关)专造此物,故名“韶粉”(俗误称朝粉)。现在则各省都广为制造。用这种粉画画,则白色不退。但妇女用以擦脸,能使面色变青。将胡粉投入炭火炉中,仍还炼化为铅,这就是所谓物极必反,颜色白至极点就要变黑的道理。

附:黄丹

烧制铅丹(黄丹,即今四氧化三铅)时,用铅一斤、土硫黄十两、硝石一两。先将铅熔化成液态,点上一些醋。滚沸时放入硫黄一块,稍过一会,再投入硝石少许,沸腾停止后再照前法点醋。逐步加硝石、硫黄。待物料都变成粉末,就说明黄丹已制成。残剩的胡粉,再用硝石、矾石炒成黄丹,不必再用醋。要想使黄丹还原为铅,用葱白汁伴黄丹慢炒,黄色液汁出现时,顷刻即还原为铅。

原文

《天工开物》五金──铅

天工开物。(公有领域)
天工开物。(公有领域)
天工开物。(公有领域)

凡产铅山穴,繁于铜、锡。其质有三种,一出银矿中,包孕白银。初炼和银成团,再炼脱银沉底,曰银矿铅,此铅云南为盛。一出铜矿中,入烘炉炼化,铅先出,铜后随,曰铜山铅,此铅贵州为盛。一出单生铅穴,取者穴山石,挟油灯寻脉,曲折如采银矿,取出淘洗煎炼,名曰草节铅,此铅蜀中嘉、利等州为盛。其余雅州出钓脚铅,形如皂荚子,又如蝌蚪子,生山涧沙中。广信郡上饶、饶郡乐平出杂铜铅,剑州出阴平铅,难以枚举。

凡银矿中铅,炼铅成底,炼底复成铅。草节铅单入烘炉煎炼,炉傍通管,注入长条土槽内,俗名扁担铅,亦曰出山铅,所以别于凡银炉内频经煎炼者。

凡铅物值虽贱,变化殊奇,白粉、黄丹,皆其显像。操银底于精纯,勾锡成其柔软,皆铅力也。

附胡粉

凡造胡粉,每铅百斤,熔化,削成薄片,卷作筒,安木甑内。甑下甑中各安醋一瓶,外以盐泥固济,纸糊甑缝。安火四两,养之七日。期足启开,铅片皆生霜粉,扫入水缸内。未生霜者,入甑依旧再养七日,再扫,以质尽为度,其不尽者留作黄丹料。每扫下霜一斤,入豆粉二两、蛤粉四两,缸内搅匀,澄去清水,用细灰按成沟,纸隔数层,置粉于上。将干,截成瓦定形,或如磊块,待干收货。此物古因辰、韶诸郡专造,故曰韶粉(俗误朝粉)。今则各省直饶为之矣。其质入丹青,则白不减。擦妇人颊,能使本色转青。胡粉投入炭炉中,仍还熔化为铅,所谓色尽归皂者。

附黄丹

凡炒铅丹,用铅一斤,土硫黄十两,硝石一两。熔铅成汁,下醋点之。滚沸时下硫一块,少顷,入硝少许,沸定再点醋,依前渐下硝、黄。待为末,则成丹矣。其胡粉残剩者,用硝石、矾石炒成丹,不复用错(醋)也。欲丹还铅,用葱白汁拌黄丹慢炒,金汁出时,倾出即还铅矣。@#

──转自《新三才》

点阅【天工开物】相关系列文章。

责任编辑:王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