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焦点

929台港反极权大游行 台北场下午3点登场

台湾公民阵线、香港边城青年、台湾青年民主协会、台湾学生联合会等民间团体9月29日上午10时于立院群贤楼前召开“929台港大游行——撑港反极权”行前记者会。(香港边城青年提供)

【大纪元2019年09月29日讯】(大纪元记者钟元台北报导)台湾公民阵线、香港边城青年、台湾青年民主协会、台湾学生联合会等民间团体9月29日下午3点将举行“929台港大游行——撑港反极权”活动,包括民进党、时代力量等政党将出席,预定从立法院出发行经西门町、台北车站等地。

主办单位29日上午10时于立院群贤楼前召开行前记者会表示,“929台港大游行——撑港反极权”预计于下午三时于立法院济南路上登场。目前已有近200个团体连署声援本次游行。同样在这个周末,全球20个国家、60个城市皆齐声举行“全球反极权”的游行及集会,支持3个月以来,香港人抵抗中国极权的起义行动。

台湾公民阵线发言人江旻谚说,游行于三点集合,四点准时出发,期间除了发起团体宣读游行四大主张,向中共极权政府、香港特区政府表明对于自由民主价值的坚定立场之外,本土音乐家陈明章老师,也将带来《香港,自由》的创作曲,向勇敢抗战的香港人致敬。

江旻谚表示,活动晚会预计于晚间六点开始,本次活动邀请到目前致力于民间外交工作的香港专上学界的代表、香港首次遭取缔的政党召集人陈浩天,生根台湾的铜锣湾书店老板林荣基,以及义守事件的学生到场参与晚会。同时间,音乐人巴奈、杨大正和吴志宁也将带来演出,透过歌声传达对香港民主运动的支持。

台湾公民阵线执行委员、经济民主联合召集人赖中强说,国台办发言人威胁本次游行是“玩火自焚”,这证明台湾若不幸被中共并吞,将完全失去自由。他强调,台湾与香港共同站在中共极权的前线,台湾人必须挺身而出,为香港同时也为台湾自己,让“拒绝一中和平协议”、“拒绝一国两制台湾方案”、“拒绝中国并吞”成为台湾共识,也希望对于香港政治难民的政治庇护建立“制度性保障”。

台湾公民阵线、香港边城青年、台湾青年民主协会、台湾学生联合会等民间团体9月29日上午10时于立院群贤楼前召开“929台港大游行——撑港反极权”行前记者会。(香港边城青年提供)

台湾青年民主协会理事吴奕柔指出,台北,新竹、台中、台南、高雄也遍地开花举行集会与游行,声援、支持香港“五大诉求,缺一不可”的精神,应是国际及台湾社会共识,并强调此次活动提出的四大主张,其中有一点为“港台同学,齐上齐落”。她说,遭受逮捕的港人中有三成都是学生,呼吁港府尽快释放学生、让学生回到台湾、香港的大学就读,台湾的学生会跟香港同学站在一起,齐上齐落。

台湾学生联合会秘书长黄彦诚提到,香港反送中运动深深影响台湾的大学校园,自六月中各校举办声援活动,到九月各校发起连侬墙,都一再反映台湾的大学生、学生会对反送中议题关切,再由东华、台艺大、东吴在台港生被捕,以及义守、东吴、文化、世新、中山连侬墙被破坏与后续的回响,都可见台湾人关切香港处境,并以具体行动支持港人,希望台湾能作为香港最坚强的后盾。

香港边城青年发言人Kuma重申,台湾作为自由社会一员,拥有民主制度、享有言论自由、握有政治权利,应该为了普世的价值一同站出来抵抗中共威胁,并提到香港与台湾是“命运共同体”而非孤岛。他呼吁“台湾人应该不分党派站出来,为了我们所相信的自由、民主发声”,更要求港府尽速释放被捕学生及抗争者。

江旻谚强调,台湾人支持香港民主的行动不会停歇,接连数日,台湾公民阵线与香港边城青年策划了“撑香港行动专车”,以广告宣传车的形式,将香港人的诉求传播到城市的各个角落。延续这股动能,游行当天,一群宣传小队成员将在中午开始,针对台北市人潮密集处,进行小蜜蜂式宣传,让台湾民众理解香港警察滥权暴力的情况,呼吁大家一起关注香港。

“继公馆地下连侬墙之后,连侬墙行动在各地校园遍地开花”,江旻谚指出,“台湾撑香港”为最显着的象征之一,因此济南连侬墙将是此次台港大游行的重点,游行发起团体放置纸板,邀请民众在游行最后,回到济南路把立法院当连侬墙留下祝福香港的讯息。

他进一步表示,游行出发时,游行队伍将带大面连侬旗一起出发,并于晚会最后将旗团结往前传,人海“撑旗”也象征了台湾人撑香港。游行发起团体鼓励民众开启手机灯照射连侬旗,让台北的夜空中,闪烁连侬旗的七彩光芒,替香港加油。

主办团体在游行现场也设置了雷射笔区,并备有清楚标示可雷射之对象,重现香港人长期抗争的创意表现形式。另外,“印起来硬起来”与“Open绢”两组团队预备在游行与集会现场提供免费绢印,邀请大家一起为香港加油。

“北艺反送中关注组”的台北艺术大学学生送来一座自制的“自由之舟”,主办单位将其一并同民众自制的“民主女神像”展示于集会现场,这些艺术作品一方面让香港人坚持民主普选的意志呈现得更为具体,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台湾人与香港人“同舟共济”的精神,同时呼应了今日游行的主题。

责任编辑: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