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新闻

年终特稿:中国国有企业改革

【大纪元12月20日讯】(美国之音记者若思19日报导) 中国经济2002年尽管表现突出,但是国有企业的改革目前在中国仍然是个大问题。今年,中国在国企改革方面取得了哪些进展?国有企业的改造仍然面临哪些难题?记者若思针对国企改革撰写了年终特稿。

中国政府在1997年曾经表示,要在三年内完成国有企业的改革。自从那时以来,中国政府确实对国有企业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造,其中包括股份制改革、与外资合资合作、拍卖给私人等等。

穆卡尔基是著名的国际信用评级机构标准普尔公司中国信用评级部门的负责人。穆卡尔基指出,中国大部分的国企改革是地方政府推动和实施的:“私有化主要是省级和市级政府推行的,是较低层次的地方政府推行的,因为它们拥有大部分国有企业。地方政府需要资金,有很多支出需要,迫切需要现金,因此有很高的积极性改革国有企业,以便能获得资金,改革经济。它们对国有企业进行了拍卖、关闭和兼并,或是把股权分给工人。大部分中小国有企业的改革是它们推行的。”

*国企亏损仍无法解决*

从1997年到现在,已经过去了五年时间。然而,中国国有企业亏损的问题仍然没有完全解决。标准普尔公司的中国经济专家穆卡尔基说,中国的国有企业目前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亏损的企业,情况很糟糕,可能永远也无法扭亏为盈。但是它们至关重要,不能破产。因为它们有相当多的员工,这种企业破产是非常敏感的问题。”

穆卡尔基说,第二种是为数不多的一些盈利的企业,这些企业拥有很高的技术水平。然而在中国,好的国有企业一般都在国家垄断的行业,比如在烟草、电信、石油等行业。这些国有企业确实盈利很高,但是它们之所以有很高的盈利,是因为政府对竞争进行了人为的限制。一旦政府开放这些行业,它们的盈利就会下降。

穆卡尔基说,第三种企业处于这两种企业之间–它们很难盈利,但也没到破产的地步。他说,中国政府显然希望能维持这些企业的运转,改善它们的经营状况:“中国政府现在越来越多地考虑让外国投资者与这些企业合资,或是购买它们的股权。这是2002年出现的一个重大进展。”

当代中国研究季刊的主编程晓农博士指出,外国公司想买的是真正盈利的、处于垄断地位的国有企业,而这些企业中国政府是不会放手的。比方电信公司,外国公司就很想买,但中国政府不愿意放手。程晓农说,中国今年在国企改革方面采取的一个新举措,是成立资产管理公司,来解决国有企业的坏帐问题:“在这届政府任内,主要的改革措施实际上是把一部分国有企业的银行坏帐由国有资产公司接管,然后帮助国有企业摆脱银行坏帐过多的局面。原来的打算是希望国有企业从此可以翻身,实际上是想把坏帐推到股市上,用股民的钱消化掉。这就是今年提出来的债转股的具体做法。但这个做法在今年年初准备实行的时候,因为股市急剧下跌,无法实行。”

*失业率大增专家看法不一*

程晓农博士说,中国内地目前多数国有企业处于破产、半破产状态,失业率在一些城市达到适龄劳动大军的30%。他估计,中国城市地区的失业工人可能高达6千万。

不过,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的徐滇庆教授说,失业工人多不一定说明经济形势不好。他说,之所以有很多人失业,是因为国有企业在进行改革,在走向市场经济。这种改革是单方向的。失业工人在拿了几年政府补贴之后,大部分被市场机制吸收了,到服务业、个体、民营企业去工作了:“只有不断地保持一定规模的失业工人,才说明国有企业在逐步被改造,在缩小,很多竞争行业在逐步退出。出现国有企业工人失业,这是一个好征兆,说明改革在继续。但是这个数字必须保持在可以控制的范围之内。”

中国从80年代就开始在国有企业中推行厂长经理承包责任制。这种做法是否成功呢?程晓农博士说,事实证明这种做法基本上不成功,回避了产权问题:“厂长经理们更大程度上利用这个权力营私舞弊、贪污腐败。从过去十几年的情况来看,大部分国有企业的厂长经理,正是利用政府授予他们的所谓的经营自主权,把企业经营失败的责任转嫁给职工,同时很多厂长经理个人暴富起来。”程晓农博士说,现在很多失业工人举行抗议示威活动,主要是因为他们对这些厂长经理营私舞弊感到气愤。

*中俄走不同改革之路*

以前也实行计划经济的俄罗斯在90年代初期对国有企业实行了私有化,曾导致经济一度严重萎缩。在比较中国和俄罗斯在国企改革方面所采用的不同方式时,程晓农指出,俄罗斯在私有化过程中虽然出现了阵痛,但是基本解决了产权问题。而中国始终没有解决产权问题,国有企业的归属问题到现在仍然模糊不清。他说,俄罗斯的阵痛已经结束,经济已经开始复苏。而中国只是吃了止痛药,把病压住了。中国的渐进式改革推迟了阵痛的出现,但是阵痛可能即将到来。

标准普尔公司的穆卡尔基说,中国的国企改革将是一个漫长的痛苦的过程。只有在非国有经济成长壮大、社会保障系统完善之后,才能真正完成国有企业的改革。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