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钩沉

重建礼仪文明

(http://www.epochtimes.com)

近些年来,中国人对外交往日见增多。由于缺乏对国外礼仪的了解,一些人在与外国人交往中,常常按照自己的习惯询问对方:“上哪儿?”“吃了吗?”“每月赚多少钱?”殊不知,这是对别人隐私权的不尊重。

不同的民族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国家有着不同的礼仪。与外国人交谈,需要了解这方面情况,尊重他们的文化、礼仪和习俗。比如以接电话为例,不同国家的人接电话时询问的方式就不相同:“中国人一般问“喂,你找谁?”美国人只是简单而又亲切地说一句“嗨!”德国人则首先把自己的姓名告诉对方,俄罗斯人一般说“我在听着!”法国人好奇地先问“你是谁呀!”意大利人则彬彬有礼地说“准备好了,请您说吧!”英国人却是首先认真地把自己的电话号码告诉对方……如不了解这些习惯,无论接到哪国人打来的电话,就先问人家“你找谁?”可能话音一落,无形中就增加了一些隔膜。

中华自古就是“礼仪之邦”。荀子曰:“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孔子也说:“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中国最早有《周礼》、《仪礼》和《礼记》,其后各个朝代都制定有礼仪典章。这些礼仪规范,除去那些将人分为尊卑贵贱的等级制度外,其中许多文明因数对于维系社会的和谐,陶冶中华民族的气质情操,树立国人端庄高雅的精神风范,都是产生过积极影响的。

当今中国,经济、科技快速发展,社会生活急剧变化,人的社会关系及其价值观念愈益呈现出多样化趋势,传统的礼仪规范面临调整、更新、重建的新要求。我们与外部世界的联系已越来越多了,但是我们对人家的礼仪习俗尚不甚了了;我们平等地参与社会生活的领域和机会越来越大了,然而我们却尚未养成与之相适应的文明习俗;我们已经开始在享受日益富裕的物质生活,但时有发生的语言出轨、行为脱序、信用落地、礼仪丧失的现象,常常使我们感到生活的重大缺憾带来的深深刺痛;数千年的“礼仪之邦”虽然早已改变了“一穷二白”的面貌,然而至今却没能摘掉“吐痰大国”的帽子……

可见,社会的全面进步不仅体现在物质的充足、技术的先进上,更需要陶冶完美的精神、高尚的人格。促进全社会成员健康人格的构建,需要重建礼仪,让人们心灵相通,友好相处,在和谐的社会生活中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心灵上的满足。这就需要在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礼仪的基础上,重建新的、体现时代要求的文明礼仪,让中国在成为经济强国的同时,也成为新世纪的“礼仪之邦”!

(来自:人民日报 2002年2月25日)(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文章

    

  • 周朝的雅乐 (9/30/2001)    
  • 平天下先兴礼仪 (9/21/2001)    
  • 吊丧礼仪 (9/3/2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