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长廊

重读希腊神话《帕里斯的裁判》:我们忽略了谁?

山德罗·波提且利(Sandro Botticelli)的作品《帕里斯的裁判》(The Judgment of Paris),1485-1488年。蛋彩、画板,81 x 197公分。(Public Domain)

《帕里斯的裁判》(Judgment of Paris)是希腊神话最著名的故事之一。说白了,它的故事情节很简单,但是在表面上“谁最美?”的伪装之下,却有非常深厚的意涵。只要人类开始反思自己,就会发现至今这个故事仍无所不在。

首先,这个故事到底在说什么呢?它是特洛伊战争的序曲或导火线。荷马并没有明确记载这个事件,不过他的巨作《伊利亚特》(The Iliad)和《阿基里斯之死》(Death of Achilles)都是紧接着《帕里斯的裁判》的后续故事,还有《奥德赛》(Odyssey)描述奥德修斯(Odysseus)攻下特洛伊后漫长的回家路途也一样。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帕里斯这个裁判的结果,直接或间接地带来了整个文明——特洛伊以及双方上万人民的毁灭。像这样看似无相关的事件,事后证明却是有着深远影响的。

用比较现代的说法来对照,就像加夫里洛·普林西普(Gavrilo Princip)这个19岁、名不见经传的年轻恐怖分子在1914年射杀了奥匈帝国斐迪南大公,因而引发第一次世界大战,造成了千万人丧命以及三大帝国的瓦解,其中包含俄罗斯帝国、奥匈帝国和德意志帝国。

回到古希腊。帕里斯(Paris)其实是特洛伊王普里阿摩斯(Priam)的儿子。他长得非常俊美,不过在他出生前就有预言说他将带来特洛伊的殒落。

在佩琉斯(Peleus)和海洋女神忒提斯(Thetis)的婚礼上,众神都受邀参加了,唯独厄里斯(Eris)没有收到邀请,因为她是掌管纷争的女神,在这么温馨的婚礼场合不受到欢迎。为了报复,厄里斯变出了一颗金苹果作为婚礼派对的奖赏,上面写着“给最美的神”。不消片刻,就有三位女神宣称这项奖品是她的。

彼得·保罗·鲁本斯(Peter Paul Rubens)的作品《佩琉斯和忒提斯的婚礼》(The Wedding of Peleus and Thetis),1636年。油彩、画板,27 × 42.6公分。芝加哥艺术博物馆。(Public Domain)

故事就此展开。首先要注意的是,没有任何一位男性声称自己是“最美的”。希腊人很显然知道这是属于女性的事;如果苹果上写的是“给最强壮的”,那么男神们立刻就会打起来了。而女性(通常)渴望变“美”——这对男性(通常)行不通。这种心理和男性们重视生理在本质上是不一样的。

奥林帕斯山三位年长女神都想将奖品据为己有(可怜的新娘忒提斯却没有被纳入)。这三位分别是天后,也就是众神之神宙斯的妻子赫拉(Hera);智慧与战争女神雅典娜(Athena),简而言之就是胜利之神,同时也是宙斯最喜爱的女儿;最后一位则是美丽与性爱女神阿佛洛狄忒(Aphrodite,台译阿芙萝黛蒂),而她的背景更复杂了,某种程度而言她是宙斯的姨妈。

在这种情况下,就算是众神之神宙斯也很难做出裁判;不管怎样都会得罪一方,不是妻子就是女儿。因此,宙斯宣布让年轻俊俏,当时正在艾达山上牧羊的帕里斯王子来裁决,由他决定谁最美丽,可以获得这颗金苹果。

宙斯向三位希腊女神宣布,应该让帕里斯裁决谁最美丽。阿尔戈镶板画艺术家的作品《帕里斯的裁判》(Judgment of Paris)细部,约1480年。蛋彩、画布,65.1 x 111公分。福格艺术博物馆。(Public Domain)

帕里斯:年轻好贿赂

一时之间,年轻又缺乏历练的帕里斯必须独自面对三位女神,想当然耳,他害怕极了。从古希腊瓶饰画上描绘的情景也可以看出来,帕里斯看到三位女神前来时,害怕得想要逃跑。尽管如此,他仍得当裁判官。不过,非常人性化的事出现了,每一位女神皆尝试贿赂他,想让他无法拒绝所提供的礼物。

纪尧姆·纪永·勒提尔(Guillaume Guillon Lethière)的作品《帕里斯的裁判》(The Judgment of Paris)细部,1812年。油彩、画布,198 x 279.4公分。 (Public Domain)

赫拉愿意给他权力——他的权杖将延伸到亚洲和整个欧洲,他可以成为一位伟大的皇帝。雅典娜愿意给他战场上的胜利作为回报——他会领导特洛伊军队推翻希腊,像亚历山大大帝一样伟大。那么阿佛洛狄忒呢?她会给他世界上最美丽的女人作为妻子。也就是说,政治权力、军事胜利或者爱情三选一。

这里要提一下希腊人和他们的哲学思想,也就是刻在阿波罗神庙上的箴言“凡事适可而止”,过犹不及。坚持某一方都可能导致意料之外的结果,甚至有可能招来毁灭。我们或许可以回溯到圣经中人类历史的开端,那场大灾难或许就是最佳的例证。

在《创世纪》第三章第六节中,我们看到夏娃是如何被诱惑的:“于是女人见那棵树的果子好做食物,也悦人的眼目,且是可喜爱的,能使人有智慧,就摘下果子来吃了,又给她丈夫,她丈夫也吃了。”

当然,他们没有节制。先是夏娃,接着亚当,都完全被想拥有的野心征服了,没有试图压抑他们想吃的欲望。这里也显示了,做了错误选择后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后果。

缺一不可 过犹不及

回到故事的关键点,我们要记得,就如心理学家荣格(Jung)所观察的,我们所忽略的那些(希腊)神祇,正好是我们性格中缺乏的那些精神体。因此,我们的人格无法“完整”或健全,而这个落差则体现在我们没办法预见的一些事物上。

拿佩琉斯的婚礼来说,如果我们将这场聚会视为一个“人”,而所有到场的男神、女神、人类和宾客皆为不同的子人格(subpersonality)。那么,我们就看到了,全员到齐——除了一位之外。

在我们的人类心理学中,诸神并不接受纷争女神厄里斯的存在。那么,不让她参与派对的结果是什么呢?无法想像的激烈冲突爆发在整个希腊世界中。几乎所有有意义的事物都被毁灭了,而许多伟大的英雄们更是因此英年早逝。

在世上发生的事件,反映的是天上一场简单婚礼招待会的结果:具有份量和权力的女神们互相较量,并且根据帕里斯的裁判结果互相选边站。

再次引用荣格的话:“精神官能症(译按:神经病)就如一位受到冒犯的神。”在面对困难的时候,我们到底冒犯了谁?在我们的心里,哪位神或女神没有得到应有的报偿?而在几天、几周、几个月,甚至几年前又是谁受压抑因而采取了报复行动?荣格认为,我们内心所否认的皆会成为外部命运回到我们身上,而且我们无法逃避。

偏好爱情  忽略冲突

这个故事对我们处处充满冲突的当今社会也具有重要的启示。就如帕里斯当年,我们的西方社会也做出了同样的选择:我们选择了阿佛洛狄忒(爱情),忽视了其他重要的神(冲突)。罗伯特·约翰逊(译按:荣格分析师)在他的著作《我们:理解浪漫爱情的心理学》中如此评论:“浪漫的爱情是西方心理学中独大的能量体系。在我们的文化中,它已经超越了宗教,成为男性和女性们追寻意义、超越、健全与狂喜的场域。”

从今天看来,这的确是事实。同时也要注意压抑厄里斯,或者说冲突,结果只会产生更多冲突。在现世中,我们努力建立像兄弟姊妹般平等的情谊,我们一同唱着约翰·列侬(John Lennon,披头四成员)的歌《想像》,想像着一个没有冲突的世界(不过讽刺的是,他却被刺杀身亡)。

贝特尔·托瓦尔森(Bertel Thorvaldsen)的作品《拿着苹果的维纳斯》(Venus with the Apple),1821-1828年。大理石。托瓦尔森博物馆,哥本哈根。(Public Domain)

大家是否都注意到近几年在脸书、推特等等出现了很多迷因(meme)在推崇“要友善”,认为我们不应该和别人起冲突,不然别人可能会因此受到一些不可挽回的冲击或心灵创伤。多么惊人!我们想要、我们坚持,我们必须要有多样性,所有人都需要被包容,不要争吵——但观点的多样性除外。我们不能有自己的观点。

所以,我们看到了自己对阿佛洛狄忒(爱情)的痴迷和对厄里斯(冲突)的排斥,而我们也逐渐步向了帕里斯的后尘——一个自我和集体毁灭的境地。或许这就是《帕里斯的裁判》尝试告诉我们的。

很讽刺的是,这场由帕里斯间接导致的大屠杀,生还者竟然是墨涅拉俄斯(Menelaus),那个被戴绿帽(译按:妻子不忠)的平庸国王,绝世美女海伦(Helen)的丈夫。而海伦本身,虽然是公认的大美女,却一点也不风趣、缺乏智慧和善良——而且也相当平庸。

因为她的背叛,墨涅拉俄斯想要杀了她,但他在特洛伊的废墟中看到了她,却突然又重新坠入了爱河(或者情欲?)并且原谅了她的不忠。毕竟,为何不呢?她该为此负责吗?当然不用。这是神做的,谁能反抗呢?

当然,一旦我们不负责任——因为是神做的!——我们又得回到现代世界中,这里很少人真的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大家沉湎在一个被害者文化中,因为我们所有的问题都是别人造成的,我们要求补偿。

为了避免真的变成这样,我认为我们应该回到最初的抉择,并且为其负责,扪心自问——我们自己的内心深处排除了哪一位(希腊)神祇?#

原文 The Judgment of Paris: Who Are We Ignoring? 刊登于英文大纪元。

圣经内容摘录自《新美国标准圣经》(The New American Standard version)。

作者简介:

詹姆斯·塞勒(James Sale)是英国企业家,他的公司Motivational Maps Ltd.营业版图扩及全球14个国家。他著有超过40本有关管理和教育方面的书籍,由各大国际出版商如Macmillan、Pearson、Routledge等出版发行。他同时也是一名诗人,在2017年古典诗人协会竞赛获得第一名,在2019年6月出席该协会在New York’s Princeton Club的首场研讨会并发表演说。

本文表达的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一定反映《大纪元时报》观点。

责任编辑: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