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大补帖

换个角度看事情 反面思考比正面思考更有价值

身在庐山中,不能识庐山,只有跳出庐山,才能识庐山,入其中,还要出其外。反面思考帮助我们从不同的角度看事情,思考更周全。(图/Shutterstock)

苏东坡〈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身在庐山中,不能识庐山,只有跳出庐山,才能识庐山,入其中,还要出其外。孙子面对战争,先处理怎么赢的问题,等一切就绪,确定可以赢之后,孙子没有马上冲上战场,他让自己先冷静下来,跳出来看,换个角度看,就是希望不要看走眼。他说:“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作战篇〉)如果不能明确知道战争带来的害处,也就无法确知战争到底可以带来什么好处。因为能赢不一定就有利,必须把可能产生的害处思考一遍,确定有利之后,再开战不迟。

孙子这句话有两个重点,一是两面看,一是彻底看。两面看就是看好处也要看坏处;彻底看就是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冰山下还隐藏什么?反面思考帮助我们从不同的角度看事情,思考更周全。(图/Shutterstock)

 

❖两面看

两面看怎么看?孙子并没有好处、害处一起看,整部《孙子兵法》也没有提到任何一句有关战争好处的话,但却用〈作战篇〉一整篇来谈战争的害处,或许如他所说的,只要彻底知道战争的害处,战争有没有好处自然就一目了然了。也或许他心中根本就不认同战争,战争百害无一利,战争是不得已,为了让大家知道战争有多么荒谬,他采取负面表列,彻底让大家清楚战争有多可怕,这两种想法,我相信孙子都有,我也相信一个百战沙场的人,心中都会这样想。

战争三害

我们先看孙子怎么说战争的害处,他说:“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发动一场十万人的战争,要准备千辆的战车,千辆的运输车,带着盔甲的士兵十万人,还要从千里远的地方运送粮食,国内、战场上的费用,外交预算,车子的油漆、牛、马的粮草、士兵的粮食,这些都是必需品,只要战争一发动,一天要花费千金才足够应付,这是摆在眼前的害处。

这个害处已经够吃不消了,但这样看就看清楚战争的害处了吗?当然没有,孙子又接着说:“其用战也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前一段是讲眼前的害,这一段讲久害,讲他害。战争打下去,不是想停就能停,拖久了,兵器会磨损,士气会低落,会水土不服、生病,士兵都要吃饭,会把国家吃垮了。更令人担心的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有其他的国家准备趁虚而入,这是第三者之害。久害、他害会让一场战争带来的伤害难以估计。

怎么办?孙子提出了降低风险和风险转嫁的思考,他说:“既然拖久了,会有这么大的伤害,那就‘速战速决’吧!会造成粮食不继,那就‘因粮于敌’,打到哪里吃到哪里,以战养战吧!”

孙子看战争之害,从战争的眼前之害、久害、他害三方面来看。眼前之害看事物之间的福祸相倚,这是从利害思维看;久害加入时间的因素,这是从动态思维看;他害有空间的考量,这是从整体思维看。这三个思考角度,充满辩证的思维,有别于我们习惯性的单一角度思考、线性思考和逻辑思考,提供我们看事情的不同角度,很有启发性。

利害思维

孙子说:“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从利害两面看的思维,和《周易》的“一阴一阳之谓道”,《老子》的“万物负阴而抱阳”是同一个观点,《周易》和《老子》都认为天地万物都是阴阳合体,一体两面,每一个事物都有两面性,所以看事情一定要从两面看,才能看出一件事情的全貌。

譬如投资股票只想到一天涨停板百分之十入袋,却不想跌停板也是百分之十不见了,而不顾风险地买进;或是反过来只想到跌停板会损失百分之十,而忽略你也可能因为涨停板而赚百分之十,而不敢投资,这都是只看一面的错误。《周易.干.文言》说:“亢之为言也,知进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丧。其唯圣人乎!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圣人乎!”亢的意思是只知道前进,不知道后退;只知道生存,不知道衰亡;只知道获得,不知道失去,只有圣人,知道事情都有进退、存亡、得失两面,《周易》作者连续说出两次“其唯圣人乎!”表示要体会这个道理,而且能身体力行的人,真的不多见。

习惯看一面,当然就看不到完整的真相,就会做出错误的判断。

二○○八年底, 爆发了有史以来最大的金融诈骗案, 前那斯达克主席马多夫(Bernard Madoff)被控诈骗五百亿美元。这场骗局持续二十年,被骗的人很多都是政商名流,在各行各业都头角峥嵘,但他们都上当了。很多人都觉得不可思议,一个有金融资历背景,慈善家,不喜欢出风头,又能稳定让投资人获利的人,怎么可能骗人,但事实证明,他就是不值得信任。

投资马多夫的投资人,其实只要多一个步骤,问题可能就不会发生了,就是让自己冷静一下,问自己一句话,这些诱人的投资,真的都没有问题吗?或许就可以找到破绽,而避免庞大的损失了。

看到“利”就要想到“害”,看到“害”就要想到“利”,这是孙子教给我们避免错看的第一项思维,平常我们不习惯这样思考,是因为我们习惯看自己想看的,对于不想看的会自动略过,但是一件事情本来就有两面,你不两面看,当然就会错看。

有利害思维习惯的人,在遇到挫折或危机时,就能很快地转换心境,而不会被问题困住。

王维〈终南别业〉诗:“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一路沿着河流欣赏美景,突然山穷水尽,很多人会觉得怅然若失,但王维马上转念,没有河流的风景可看,席地而坐,抬头观赏天上的风云变幻,一样可以得到乐趣。

苏东坡有一天晚上喝得醉醺醺地回家,家人都睡了,门怎么敲都没有回应,但他没有扯开喉咙大喊开门,他转个身拄着枴杖,静静地听流水的声音,但这一转身,让他的心静了下来,反省此生汲汲营营,为俗事奔波,几曾有自己的生活?因此决定要离开这个俗世圈,“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司马迁称赞管仲是一个懂得转祸为福的人,《史记.管晏列传》载:齐鲁会战,鲁国战败,鲁庄公在柯地求和,将要开始会盟的时候,鲁国刺客曹沬以匕首挟持齐桓公,要他归还鲁地,齐桓公碍于形势,只能允诺,但当危机解除时,又要反悔,管仲制止说:“不可以,贪小利而失信于诸侯,不划算。”管仲借机立信于天下,为齐桓公赢得美名。司马迁说:“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点出管仲懂得转祸为福的关键,就在于他懂得“给与就是获取”的利害思维。

王维、苏东坡、管仲都是懂得利害一体思维的人,所以没有什么事情可以难得倒他们,也因为他们的这种体悟,留下来的诗文都能获得后人的共鸣。

动态思维

时间会改变一切,而且常是朝着对立面改变,老子说:“反者道之动。”反就是反向运动,譬如“日中则昃,月满则亏”。孔子说:“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论语.子罕》)就是看到年轻人的未来潜能。白居易〈戏答诸少年〉诗:“朱颜今日虽欺我, 白发他时不放君。”就是提醒年轻人,生命都有衰老的一天。

对立面的转化告诉我们,不要怕被眼前的困难所困,因为我们知道:“痛苦会过去,美丽会留下。”“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但对立面的转化也告诉我们:创业维艰,守成不易,转眼之间,楼起楼塌,明日黄花。这就是孙子提到战争的伤害,会把时间因素放进去思考的主要原因。而人生何尝不是如此?如《菜根谭》所言:“明白盛极必衰,也要懂得否极泰来,才能内心坦然。”

转化不会马上发生,会有一个临界点,这就是“物极必反”,“极”就是那个临界

点,这个自然的规律应予尊重,所以虽然会转化,但不能急,要学会等待,揠苗助长,于事无补,强摘的果实也不会甜。孙子说:“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敌人实力坚强必须等待,不可强攻。范蠡告诉越王勾践“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就是要等到吴国出现盛衰的转折点。曹刿论战,等对手三击鼓才进攻,就是注意到“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心理转折点。

时间有时候是短利长害,有时候是短害长利,如果只局限在眼前看利害,不从发展的角度看,就会错看,所谓“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对我们人生规划很重要,对投资人也是一样,投资市场常有短空长多,或是短多长空的现象,不能参透这个时间因素,就会掌握不到发展的方向,就很难获利。

郑国子产执政,充分展现这种智慧。《左传·襄公三十一年》:郑国罕虎想要让尹何来治理自己的封邑。子产说:“尹何太年轻,恐怕不能胜任。”罕虎说:“这个人谨慎善良,我喜欢他,他不会背叛我的,让他去学习一下,他以后就更加知道该怎么办事情了。”子产说:“不行!喜欢一个人,就是希望做对这个人有利的事,现在您喜欢一个人,却把重要的政事交给他,这好像一个人还不会使用刀子,你就让他拿刀去割东西,这是会伤害他的。您喜欢他,却伤害他,以后谁还敢让您喜欢?就像您有了一匹漂亮的丝绸,您会让还在学习的人来裁制吗?大的官职和封邑,是用来保护您的,您却让一个实习生去担任,这比起漂亮的丝绸被学习者裁制更可怕,我只听说学习完成以后才能从政,从没有听说用从政来学习的。如果您真的这么做,一定会带来伤害。譬如打猎,熟悉射箭驾车的猎人,就能获得猎物,如果从来没有驾车射箭经验的人,那么只会担心会不会不小心翻车被压,哪里还有心思去想如何获取猎物呢?”

罕虎说:“您说的真好啊!我实在是不够聪明,我听说君子懂得从大方向、从远处看事情,小人只懂得看到小地方,看眼前。我是一个小人物啊!衣服穿在我身上,我知道谨慎保护它,大的官职和大的封邑是用来保护自己的,我反而疏远而且轻视它,要是没有您的话,我恐怕会犯下大错啊!”

子产懂得从大处看,远处看,所以能看到罕虎看不到的地方,避免罕虎做出错误的决策,消除了一场可能带来的灾难,这就是懂得长远看利害的智慧。

整体思维

整体思维是从大格局看事情,“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一场战役必须以战略为依归,就像一场球赛,个人的意志也必须符合球队的利益。孙子看战争是拉到天下的格局,不会局限于两国之间的狭隘视野,这一点也提醒我们看事情的角度。

庄子讲过一个螳螂捕蝉的故事,他看到一只眼睛很大,翅膀很宽的黄雀,从他眼前飞过去,还碰到他的头,他觉得奇怪,这只鸟的大眼睛是干啥用的,竟然无视于他的存在,他拿起弹弓准备要射它,但这只黄雀却没有一点警觉性,原来它一直注视着前面树上的一只螳螂,而螳螂没发现黄雀正冲着它来,原来螳螂正在觊觎前面的一只蝉,这个连环杀,让庄子感到背脊一冷,竟然每只小动物都只看眼前的利,而忽略后面的害,这太可怕了,想到这里,正要回头,园丁出现了,他以为庄子是要入园偷东西,所以拿起棍子就要打,庄子跑回家,闭门三月不出,他思索着,当我们在嘲笑别人的愚昧时,没想到自己也是愚昧一族,而没有警觉自己的愚昧则显得更愚昧。

卞之琳的〈断章〉诗:“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人际关系的纠葛,和战场上的复杂关系,不相上下。

整体思维必须有大格局,苏辙〈六国论〉分析六国有五倍大于秦的土地,十倍多于秦的人口,最后却被秦所灭,他感慨于这些人不能深谋远虑,他说这些人“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眼界不高,短视近利,不知天下大势。原因在于韩、魏两国是抵挡秦国入侵,保护其他国家的第一线,但是齐、楚、燕、赵却不愿意伸出援手共同捍卫这道防线,反而各自为阵,贪图小利,自相残杀,最后走向灭亡,也没什么话可说。我想起庄子,他以逍遥为人生目标,但怎样可以做到呢?他说要有大胸襟,所以第一篇〈逍遥游〉就藉大鹏鸟和小麻雀的对比,来凸显遨游九万里高空和跳跃于灌木丛之间的差异。大才能逍遥,“大”成为庄子这部书的标志。明代思想家陈白沙说:“若无天肚量,争得圣胚胎。”想要成圣贤,必须胸怀宇宙,格局大了,见解自然不同。

<本文摘自人生无极限,孙子兵法打造你的全胜思维,商周出版提供>

责任编辑: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