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消息

【财经话题】当避险资产只剩下黄金上涨时

5月25日金价期货一度冲过1,900美元/盎司关口,创下20周最高价。(YOSHIKAZU TSUNO/Getty Images)

【大纪元2021年05月26日讯】在当今的金融环境下,美元和美债价格都呈现空头走势,比特币也在暴涨暴跌之后迫使法人离场,现在唯一让投资人放心的避险天堂只剩下黄金了。周二(25日)金价期货一度冲破1,900美元/盎关口,收报1,898美元,涨幅0.7%,创下20周新高价,乐观者开始预期金价或许可再度挑战历史高峰2,088美元。

长期以来,美元、美债和黄金已被视为避险铁三角,只要投资人预期股市风险来临,这三项金融产品便大受青睐。然而,随着去年3月疫情在欧美爆发,美联储随即祭出零利率和无上限的量化宽松政策,美国联邦政府也多次祭出上万亿美元的纾困方案,如今美国国债已飙高到27万亿美元。

美国国债的不断窜高,引发美元价格不断低落。周二美元指数一度跌到89.5,逼近年初的低点89.3,与去年3月的高峰103.5崩跌了13.5%。美元指数代表美国民众的购买力,是美国国力的一大象征,越低的美元指数终究将伤害美国民众和其消费经济,也会对全球经济有牵引作用。

美债的情况也跟美元有异曲同工之效。在去年疫情爆发前,美国10年债殖利率约在1.8%左右,8月便跌到0.533%,今年在疫苗出现、经济复苏和通胀窜升的情况下,3月底一度升到1.744%,尽管最新的报价为1.56%,但债市参与者多认为未来几个月在通胀数据发布后,还可能往上冲高至2%以上。更高的公债殖利率意味着公债的价格不断下跌,也是空头趋势,迫使更多的投资者逃离美债。

自去年10月窜起的比特币,一度涨到6万美元以上的天价,但最近在大户清仓和各国联合打压下,一度崩跌到3万美元附近,短短两个月内价格腰斩,让许多今年开始着墨比特币的法人机构失望,转而回归传统的黄金。

黄金周二的异军突起,也象征着投资人认为股市已高处不胜寒,尽管多位美联储官员声称通胀情势是短暂的,但美股周一上涨之后,周二便回跌,显示投资人对未来通胀的情势没有把握,只能短线应对。而黄金传统上是抗通胀的利器,周二的股市跌、黄金涨,更凸显投资人最担心的还是通胀问题。

在美联储祭出无上限的量化宽松一年多之后,金融市场已出现了无所不在的泡沫,从股市、木材、大豆、铜、铁矿石和许多民生必需的物品近期都飙升不少,4月美国消费者物价同比上扬4.2%,生产者物价指数也上扬6.2%,显示通胀的问题已迫在眉睫。

面对当前许多商品泡沫化的金融环境,美联储正面临政策的考验,该央行若继续采行宽松政策,景气会持续复苏,但金融泡沫会越吹越大,但全面破灭后却可能引起全球百业萧条;该央行若转而采取较紧缩的政策,股市等风险资产立刻暴跌,但长期通胀的问题可能迎刃而解。

当前的美联储官员们都用通胀是暂时的说词来安抚投资人,但风险在于若官员们的看法错了,就如同2008年金融风暴爆发前,美联储官员们也同样认为次贷风险不大一样,都是主管机关释出忽略风险的言论,最后导致市场溃堤。

笔者认为,要让通胀降温,必须先让原物料价格下降,同时也必须让美元价格获得一定程度的提升,追根究柢就是美联储的超级宽松政策必须扭转,否则美联储官员们一面宽松、一面倡导通胀是暂时的说法,无异缘木求鱼。

在1980年代高通胀时期,美联储的政策是将联邦基本利率提升到19%,成功击退通胀。今天,美国通胀情势猛烈,美联储应该正视此一问题,而不是用短暂现象来塘塞,最起码必须在量化宽松的每月购债规模上缩减,因为美联储此时灌注更多的流动性,就是进一步助长通胀的环境。

然而,官员们或许太过专业自负,不愿在通胀发展到不可收拾之前提前布署,也或许他们太担心股市下跌的反应,如同2018年美联储一年内四次升息、引发标普500指数迈入熊市一样。

管理着逾8亿美元资产的RIA Advisors首席投资策略师罗伯兹(Lance Roberts)近日警告,从目前五大迹象指出,只要美联储决定升息就会戳破泡泡,标普500指数将雪崩式大跌40%至60%。类似这样的悲观预期,必定阻碍美联储提早政策转弯的决策,但若太长时间不对通胀问题进行回应,一旦升息回应,股市必定雪崩无疑。

部分专家认为,美联储这几十年来透过不断降息刺激经济,却引发一次又一次的泡沫,但此时美联储的政策工具只剩下量化宽松,而长期的零利率已失去了上调的弹性,美联储在下次金融危机出现后,能动用的政策工具已越来越少,于是投资人便长期看坏美元。

美元的长期贬值,也意味着美国有潜在输入性通胀的疑虑,进而阻碍美国民众的消费,全球的制造商也将面临产品出口美国的汇损和跌价问题。于是全球企业获利增长动能将遭遇美元贬值的逆风,股价的牛市也很可能随时被熊市中断。

值此美股暴涨但通胀威胁与日俱增之际,期待美联储平衡看待当前金融市场的诸多怪现象,以客观的角度审视长期的货币政策,此时太多且太长时间的宽松未必是好事,若不慎引发恶性通胀的苦果,恐怕更得不偿失。

责任编辑:叶紫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