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园

农粮署与稻米产业携手抗旱

【大纪元2021年06月04日讯】(大纪元记者徐乃义台湾桃园报导)因应水情严峻,本(110)年第一期作台南、嘉义、台中、苗栗、新竹及桃园部分灌区农田实施停灌措施,行政院农业委员会为保障实际耕作者及受影响稻作相关产业业者生计,除了针对个人给予停灌补偿,另实施育苗业者、代耕业者及稻谷烘干业者停灌救助措施,并且放宽转(契)作非水稻作物、绿肥及景观作物认定标准,宣导农民选择省水的灌溉措施,与稻作产业携手抗旱,共度难关。

行政院农业委员会因应严峻水情,对于台南、嘉义、台中、苗栗、新竹及桃园部分停灌区的实际耕作者补偿每公顷9.3万元(不种稻,种植绿肥、景观及奖励作物)或每公顷8.2万元(不种稻,办理翻耕或种植非奖励作物),另农粮署针对育苗业者、水稻代耕业者以及稻谷烘干业者,三个受停灌影响较大的稻作相关产业办理救助,救助金按各产业近几年成本及平均利润合理计算,照顾稻作产业业者的生计。另外针对转(契)作非水稻作物或种植绿肥、景观作物的田区,经勘查确认受干旱影响生育情形,存活率未达50%以上者,仍可以依奖励基准核发奖励金。

考量部分停灌地区的气候条件较不利第二期作,强制复耕会影响农民收益,因此本(110)年第一期作公告停灌范围内的农地,第二期作仍可以办理种植绿肥、景观作物或翻耕、蓄水措施的奖励,不受每年仅限办理一次生产环境维护措施以及复耕事实才可办理的限制。桃园市、新竹县市及苗栗县受第一期作停灌区域的农民可于8月1日至8月31日至户籍所在地公所补(变更)申报。

面对极端的气候差异以及干旱趋于常态,农粮署北区分署建议农民适地转(契)作需水量低且具进口替代的非基改大豆、甘薯以及荞麦等作物,可获每公顷25,000元至6万元不等的奖励金,一同抵抗干旱的气候,同时提升国内杂粮自给率,调整国内粮食产业结构。转作所需的灌溉上,农民可以选择穿孔管、微喷、滴灌或喷灌等管路灌溉方式耕作非水稻作物,不仅节省水资源还可以节省人力,此外可以向农田水利署各管理处申请“推广管路灌溉设施计划”最高40万元的补助;而自觅水源的稻农可以选择间歇灌溉方式栽培水稻,让田水自然蒸发、渗漏,待水位归零,隔天再灌溉至水深5公分,能节省30%用水量,稻谷产量不受影响,口感会较软,米粒心腹白比率也变低。

因应干旱气候,适地转(契)作需水量低的作物正是时候,选择省水的管路灌溉方式和间歇式灌溉,不仅省水又省工,农粮署和农民携手抗旱,共度难关。◇

责任编辑:李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