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要闻

袁国勇等学者撰文 指外防输入应现在开始

港大医学院微生物学系讲座教授袁国勇等4名学者发表联合文章,建议外防输入应由现时开始。资料图片。(宋碧龙/大纪元)

【大纪元2023年12月08日讯】(大纪元记者杨日香港综合报导)港大医学院微生物学系讲座教授袁国勇,连同港大临床医学学院内科学系讲座教授孔繁毅等四名学者,(7日)于《明报》就新冠议题撰文,指无人能知大疫何时再临,防疫大方向应采取“平时如战时,战时如平时”态度,建立抗疫韧性,即使疫症重临,市民仍能处之泰然、生活如常,而外防输入应由现时开始。

袁国勇、孔繁毅、港大医学院微生物学系名誉副教授龙振邦和名誉助理教授赵晞扬发表联合文章。文章指无人能知大疫何时再临,防疫大方向及全盘战略,应设计到适合应对不同传播途径之潜在病源,而非针对单一病源。当中全民参与、采取“平时如战时,战时如平时”态度,时刻就绪,才能是“心态上之抗疫韧性”。另外外防输入,巩固本港公私营医疗系统,建立抗疫韧性,即使疫症重临,市民仍能处之泰然、生活如常。

学者们又提议,外防输入应由现时开始,严格筛查发热或生病的入境旅客,在各边境口岸准备好检测设施,用鼻咽拭子筛检发烧入境旅客,并将此变为常规做法。而旅客亦需时刻佩戴口罩,并接受流行病学追踪。一众学者指出,当有常规制度,可随时扩展到任何疑似爆发疫情之地。而边境管制亦要减少豁免,防止感染个案流入本港。

另外,其指亦要整体提升本港基础设施、公共卫生标准、公立医院及实验室检测应急能力,令香港防疫措施,能于任何情况下应付不同传播途径之病原体。医管局及卫生署应具备快速扩大各种核酸检测之设备、人手及技术,并能于短时间内启动大流行模式,才能尽检无症状、轻度症状病例,以隔离和检疫接触者,及早控疫。

提升公营和私营医院硬件

文中亦指,本港人口老化,公立医院长期人手不足、欠缺床位,隔离设施不足。若要改善公营医院的防疫应变能力,要硬件设施先着手。例如病房应尽量区隔化,增加病房鲜风供应及通风换气率,增加床位距离,让病人有更多活动空间,减少院内挤迫情况。

私营医疗机构亦不能置身事外。文章建议私营医疗机构不能置身事外可改善院内、诊所及门诊感染控制的硬件,如提升鲜风供应及病房换气率、增加负压隔离病房等。日后再遇大流行,届时私院5,000多张病床,部分可转为负压隔离病床,短时间提供大量缓冲空间,以免公营医疗系统崩溃。私人执业医护方面亦应私人执业医护,复习感染控制及基础传染病知识,“日后大疫再临,可全民皆兵”。

倡淘汰旧式安老院舍

疫情期间安老院舍是重灾区,学者指现时本港安老院舍水准良莠不齐,一般环境挤迫、通风欠佳、防疫设施不足,不利感染控制,建议政府研究逐渐淘汰旧式安老院舍,重新订下硬件标准,亦可研究兴建大型一站式安老城,设驻场医护人员及医疗设施,减少因小病到公立医院。

另外,疫情期间出现不少垂直传播个案,文章建议政府可研究为新建高层住宅订立防疫标准,并为旧有大楼做改善工程,例如排污水管和天井设计,减少垂直传播再发生。

学者建议采用“7-1-7”联盟之倡议作本港抗疫指标之一。“7-1-7”是指早期控疫的3个阶段,即于7天内识别出疑似疫情初发,1天内通报公共卫生当局及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并在7天内启动全盘防疫机制。@

责任编辑:陈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