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长廊

最昂贵中国画 元代大家画葛洪移居桃源

元代四大家之一王蒙名作《葛稚川移居图》(局部)。(公有领域)

在中国画领域,元代王蒙和清代齐白石的作品缔造了现代史上最昂贵古画的拍卖纪录。画家王蒙的画作创作于十四世纪,他的《葛稚川移居图》(葛稚川即东晋名士葛洪)表现了远离人间烟火的隐士桃源仙境。

《葛稚川移居图》

画家王蒙(字叔明,公元1308—1385年,湖州人,自号黄鹤山樵、香光居士)为“元四大家”之一,同时家学渊源深厚,他是知名的艺术家赵孟頫的外孙。王蒙是个全能的艺术家,在书诗画上都展现了创作才华。元代画家倪瓒称赞王蒙笔力雄健,“王侯笔力能扛鼎,五百年来无此君”。他作文章不拘泥于常规法则,明朝科举会试的第一位会元俞友仁见到王蒙的诗词,赞叹“此唐人佳句也”,于是把妹妹嫁给他为妻。

王蒙在艺术史上留名的是他的山水画,他也擅长人物画。在他的《葛稚川移居图》中,呈现了著名的东晋名士葛洪(字稚川,丹阳句容人)带领家族移居罗浮山隐居修炼的故事,那是怎般的画境呢?

王蒙《葛稚川移居图》有两幅,本文介绍的收藏于北京故宫,另一幅为民间收藏,2011年拍卖创下最昂贵的中国古画的纪录。

画中人葛洪的故事

《葛稚川移居图》描绘的是东晋名士葛洪携带着妻、子和外甥,移居罗浮山修道路上的情景。葛洪性情清淡寡欲,对吃喝玩乐不感兴趣,一生好学,小时候家里贫穷,他白天去伐柴和人交换纸笔,在夜里就努力学习,饱读经典,以儒学知名。地方和朝廷几度征召他当官,他都不领受;他不爱荣华功名利禄,就爱修道成仙的事。葛洪想修炼丹药以求长寿,听说交阯出产优良的丹矿,便请求被任命为句漏令。皇帝认为葛洪才高,不同意他屈就一个小县令。葛洪表达内心的愿望说:“我出仕不为荣华,是因为交趾产丹才想要前往。”皇帝于是答应了他的请求。

于是葛洪带着妻子、儿子和侄子一起前往交阯。到了广州,刺史邓岳爱才留住他们一行人,不让前往交趾,于是葛洪就近前往罗浮山修炼。葛洪在山中度过多年的日子,优游闲养,著述不停。

画中天地

罗浮山有岭南第一山的美称,水秀山清,风景宜人,山产丹砂,山中现在还遗留葛洪炼丹的遗迹,被道教称为第七洞天。

这幅画非常赏心悦目,充满秋爽怡人的大自然景象。画卷取用临场感十足的构图,重山叠嶂老木盘屈,峭壁流瀑,曲水跨桥,大自然的磅礡伟岸迫在眼前,幽深天地中又掩映着茅舍和人物的活动,展现天人合一的幽远情致。

元代四大家之一王蒙名作:《葛稚川移居图》【尺寸】139.5x58cm【材质】纸本设色。(公有领域)

本画的前景可见溪涧上跨了座木桥,在这里展开葛洪移居故事的情节,人物形象鲜明。葛洪神态闲雅,他身着道服,右手牵着鹿(驮着他的书籍),左手执羽扇,正回望着跟随的家人。一个男子走在他的后方,接着是抱着孩子的妻子骑在牛上,由仆人牵牛前进,牛后面还跟随着两个仆妇。顺着山道走在最前头的还有几个仆人。山间小道在重叠的山岭中弯曲盘绕,时隐时现,上到山凹深处,在一处稍稍开阔的崇山峭壁间隐隐可见几间茅舍,展现远离尘嚣的幽然。那里就是葛洪一家即将隐居之处。

 主题意境

《葛稚川移居图》的隐逸修仙的主题受到许多中国传统文人艺术家挚爱,以此题作画的不仅王蒙一人,然而以王蒙的画作最有名。这个主题寄托了葛洪对生命真谛的追寻和行动的实践。传统文人也引用《葛稚川移居图》避世隐居、修仙出世的写照,作为寄情山林归隐自然的心志之象征。

此画中的鹿寄托隐逸之情,映衬主题思想。道教中鹿是仙人或隐者的坐骑,故鹿又被称为仙兽。道家说鹿是长寿的动物,可以活到千岁,葛洪《抱朴子》云:“虎及鹿兔,皆寿千岁,寿满五百岁者,其毛色白。”一生寻道访仙的诗仙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有骑白鹿访名山的名句:“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鹿与古之幽人隐士精神相契,成了古人表达隐逸之情的一种寄托。

此画当也寄托了画家王蒙本身避世隐居的精神世界。《明史》中记载王蒙曾作过元朝小官,元末乱世弃官归隐黄鹤山(在今浙江余杭县),自称黄鹤山樵。

在2011年北京拍卖会上拍出的王蒙《葛稚川移居图》和这一幅的构图极为雷同,人物行进的方向则相反,而且用笔、色彩情致也不同,其焦墨密点,用笔浓厚湿重,显出苍郁的风格。

绘画技法与意境

王蒙的外祖父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书画家赵孟頫,家族中的艺术家极多,家学渊源深厚。王蒙诗画兼工,在绘画上尤其擅画山水,远宗唐代画家王维,近以五代画家董源、巨然为宗而有所开创。他的山水画布局独树一格,大块写景,层层的重峦叠嶂和山林迫近眼前,好像沛然充塞了整个画面,然而在远处一抹淡淡的远山拓展了画外无限之境,近处的一泓清泉又留下了余白,虚实相生。他善用前人画山、石的皴法又有所开创,表现林峦叠嶂郁茂苍郁、巨崖峭立雄伟磅礡,对明、清山水画影响甚大。

本画中的山先以淡墨立骨,然后再加染墨色,最后再勾勒皴擦、点染。画家将擅长的披麻皴、解索皴[1] 、巨斧皴和淡墨勾石骨兼用而得其神妙,在妙用干笔淡墨皴擦技法之下,画中的高耸土山、坚硬峭壁非常逼真,层次变化多貌。山崖边上双钩画出的丹柯碧树遒劲有力,敷上丹青和赭黄,点出了丰富的金秋气息。画中人物虽小,主角形神兼备,其他人物也各具特色。放逸的情致和金秋的气息融合一体。

后人的推崇

元代之后,明清的书画家对王蒙赞赏有加,明代王世贞《艺苑卮言》说:“叔明(王蒙)师王维,秾郁深至。”清代恽寿平(恽格)《南田画跋》说:“黄鹤山樵(王蒙)远宗摩诘,其能自立门户,颉颃黄、倪(与黄公望和倪瓒不相上下),盖得力于北苑(董源)者深也”;又说:“ 黄鹤山樵得董源之郁密,皴法类张颠草书,沉着之至,仍归飘渺。”恽寿平对王蒙之画的点评“沉着之至,仍归飘渺”可以说道出了王蒙的艺术造境的高妙,用沉稳之笔展现飘逸之情,真是难能可贵。后人将王蒙与黄公望、吴镇、倪瓒合称为“元四家”。

王蒙传世的画作只有十几幅,代表作《青卞隐居图》、《春山读书图》藏于上海博物馆;《葛稚川移居图》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馆;《秋山草堂图》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

注[1]:“披麻皴”也称为“麻皮皴”,是以柔韧的中锋线的组合来表现山石的结构和纹理,其形状如麻披散而错落。此法善于表现江南土山平缓细密的纹理,董源多运短披麻皴,巨然喜用长披麻皴,董、巨所创江南山水画派系即以披麻皴为显着特点之一。 “解索皴”特点是皴法线条较长而且多波折,好似解开的绳索,故称之为“解索皴”,就像一团纠结着的绳头,下面分解开来,以表现结构繁复的山脉纹理。

参考资料:房玄龄《晋书》《明史》《艺苑卮言》《南田画跋》

─点阅【璀璨中华文化】系列─

责任编辑:王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