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生活

台7月起 慢性淋巴性白血病口服标靶纳健保

2023年7月起,新一代口服标靶BTK抑制剂首获健保给付,作为慢性淋巴性白血病17p染色体缺陷患者的1线用药,及其他2类患者的2线用药,预计149人受惠。(中央社)

【大纪元2023年07月13日讯】(大纪元记者赖玟茹台湾台北报导)血癌(白血病)又称为“沉默杀手”,当中慢性淋巴性白血病(CLL),传统第一线仅能选择化学治疗,其中仅占整体患者近1成的当中高风险族群,属于17p染色体缺陷病患,不仅对化学治疗反应不佳,且预后难治,现今有新的治疗选择,今年7月起,新一代口服标靶抑制剂首获健保给付,副作用较化疗低,也能进一步提升患者生活品质。

血癌(白血病)指的是白血球失去了正常血球细胞,应有的分化能力及老化死亡现象,造成这些不正常的白血球不断增生,逐渐取代骨髓内的正常造血细胞,于是整个被骨髓占据,并偏布于血液中。

白血病的分类众多,其中的慢性淋巴性白血病(CLL)好发于60岁以上银发族,因初期无明显症状,可能出现的症状,如体重急速减轻、疲劳等,也容易与老化混淆而被忽略,因而被称为“沉默杀手”。

慢性淋巴性白血病是欧美国家最常见的白血病,但在亚洲的发生率很低。根据国健署109年癌症登记报告显示,CLL患者共计241人,占白血病发生人数约9%,即使病人数相对少确有逐年缓慢增加的趋势。

中华民国血液病学会理事姚明表示,对于慢性淋巴性白血病高危险患者来说,目前唯一可能根治方式为异体造血干细胞移植,但患者确诊时大都已经60至70岁,且超过九成都有合并一种以上的共病,身体难以负荷副作用极大的移植治疗,因此治疗上以“无症状者定期追踪;有症状者介入治疗”为基准,希望以维持患者生活品质、延长病人存活期为主。

台湾癌症基金会执行长赖基铭说,基于上述理由,CLL治疗第一线仅有化疗选择,当中又有一个特殊、罕见的高风险族群,属于17p染色体缺陷患者,仅占整体患者近1成(约5%至9%),常面临化疗反应不佳、预后较差等两困境。

中华民国血液及骨髓移植学会秘书长蔡承宏表示,研究显示,国内有约10% 的患者具有17p染色体缺陷,中位数存活期仅3至4年,显着低于没有基因变异的患者,而这样的结果也与过往可选择的治疗方式有关。美国国家癌症资讯网治疗指引(NCCN Guidelines)建议,具有17p染色体缺陷的患者,第一线应使用标靶药物治疗。

赖基铭表示,今年7月迎来新突破,新一代口服标靶抑制剂首获健保给付,作为慢性淋巴性白血病高风险族群,属于17p染色体缺陷病患的一线用药,让更多高风险族群病人受惠,治疗再翻新篇。

责任编辑:陈玟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