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长廊

纪念爱情与婚姻的双人肖像画《女子与窗扉边的男子肖像》 

佛罗伦萨艺术家菲利普利皮(Fra Filippo Lippi)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首创双人肖像画探索婚姻的传统。
菲利普‧利皮(Fra Filippo Lippi)的作品《女子与窗扉边的男子肖像》(Portrait of a Woman With a Man at a Casement),约1440年创作。(公有领域)

菲利普‧利皮(Fra Filippo Lippi)的作品《女子与窗扉边的男子肖像》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绘画和整个欧洲艺术的里程碑。在意大利肖像画领域里,它拥有好几个第一:第一幅意大利双人肖像画、第一幅描绘室内场景的肖像人物,也是第一幅背景是风景的绘画风格。

这件作品应该是用来纪念婚姻,也可以视为隐喻浪漫的爱情肖像画的源头。

创新的佛罗伦

利皮(1406─1469年)是文艺复兴时期杰出的佛罗伦萨艺术家之一。然而,他的艺术,包括复杂的湿壁画组画、世俗肖像画和宗教场景,却不如同时代的艺术家那么出名。

菲利普‧利皮在翁布里亚(Umbria)斯波莱托主教座堂(Spoleto Cathedral)创作的湿壁画,中央面板描绘《圣母安息》,画面右下角有一幅小型自画像,1467─1469年创作。(吉马斯/Shutterstock)

利皮因创造力而博得美誉,深受他的时代及今日学者的喜爱。15世纪诗人和人文主义学者克里斯托福罗‧兰迪诺(Cristoforo Landino)写道,“菲利普‧利皮为人彬彬有礼、喜欢华丽的风格、技艺精湛”;“他擅长构图及各种变化、精于色彩、浮雕和各种装饰。”

利皮获得著名意大利美第奇家族的赞助。他知名工作室里的学徒包括自己的儿子菲利皮诺‧利皮(Filippino Lippi)和举世闻名的山德罗‧波提且利(Sandro Botticelli)。

利皮曾经是孤儿,在修道院长大,后来也成为修道士。艺术的训练很可能在修道院期间培养的,最后离开了修道院。他早期的作品受马萨乔(Masaccio)的影响,马萨乔是早期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天才,以庄重、朴素、清楚勾画空间和视角闻名。

艺术史学家也发现利皮的作品受同时代荷兰艺术的影响,后者专注于模仿自然的细节与光线的效果。此外,尽管利皮也受来自同乡佛罗伦萨雕塑家多那太罗(Donatello)的影响,但他的作品却表现出原创性。随着他成长,他开始探索并融入丰富的装饰元素、非传统的构图、技巧、即兴创作与版本修改等。

双人肖像

《女子与窗扉边的男子肖像》是一幅1440年创作的复杂作品,可追溯至众人公认利皮为佛罗伦萨杰出画家的那十年期间。这幅画的构图充满创新,对本世纪后期的艺术家影响甚钜。它是在木板上用蛋彩画法(tempera)绘制。蛋彩画法是一种结合彩色颜料与水溶性乳液(通常是蛋黄)作为媒材的画法。

学者最初辨识这对夫妇为安吉奥拉‧迪‧贝尔纳多‧萨皮蒂(Angiola di Bernardo Sapiti)和洛伦佐‧迪‧拉涅利‧斯科拉里(Lorenzo di Ranieri Scolari),他们1436年左右结婚。这件作品可能是用作婚姻志庆,女方身穿丝绒锦缎的奢华服饰,袖子有貂皮线缝制的装饰,还有许多的戒指等,这些都是符合当时新娘的礼服和装饰品。女士手腕上有以金线和珍珠绣成“lealtà”(意即“忠诚”)的字样,更让艺术史学家相信它是一幅描绘忠贞妻子的肖像。当然这幅作品也可能是为了纪念孩子诞生而绘制。

菲利普‧利皮(Fra Filippo Lippi)的作品《女子与窗扉边的男子肖像》,约1440年创作。蛋彩画法、木板; 64.1×41.9公分。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公有领域)

利皮肖像中的女子安吉奥拉(Angiola)穿着法国时尚风格的服饰。她穿了一件“胡普兰袍”(Houppelande),这是一种长长的束腰外衣,袖子宽大及地。富有女子的“胡普兰袍”经常剪裁华丽,像是安吉奥拉的长袍采垂直打褶。扬‧范艾克(Jan van Eyck)的肖像作品《阿诺菲尼的婚礼》( The Arnolfini Portrait)是北方文艺复兴早期知名的双人画,绘制时间比利皮稍早,也展示了“胡普兰袍”。

扬‧范艾克(Jan van Eyck)的肖像作品《阿诺菲尼的婚礼》,1434年创作。油彩、3块垂直橡木画板;81.3×58.4公分。英国伦敦国家美术馆。(公有领域)

两幅肖像画中的女子的手指都戴着多个戒指。安吉奥拉至少有四个,分别戴在上下关节处。在这些特别的地方戴戒指会妨碍手指灵活度,但或许这是象征女性富有地位的一种方式。

珠宝历史学家阿曼达‧特里奥西(Amanda Triossi)在日内瓦国际宝石与珠宝展(GemGenève)的演讲“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绘画中的珠宝”(Jewels in Italian Renaissance Paintings)中强调,研究肖像画对了解珠宝历史(例如佩戴方式和设计)至关重要,因为现存文艺复兴时期的珠宝很少。特里奥西解释,尽管肖像画中的宝石难以明确辨识种类,但黑色珠宝通常是钻石,因文艺复兴时期切割与镶嵌的方式使其呈黑色。现存文艺复兴时期的钻石戒指即为一例,目前收藏在巴尔的摩沃尔特斯艺术博物馆(The Walters Art Museum)里。

16世纪的钻石戒指。黄金、珐琅、钻石;3.8公分。巴尔的摩沃尔特斯艺术博物馆。(公有领域)
菲利普·利皮(Fra Filippo Lippi)的作品《女子与窗扉边的男子肖像》(局部),约1440年创作。人物的手和戒指。(公有领域)

安吉奥拉还配戴额外的珠宝,包括一条珍珠项链、一枚看似当时流行的四叶草纹簇状胸针,以及圆锥帽(horned veil)上钉嵌着米粒珍珠的头饰。另外,向上盘的发髻传达她是已婚妇女的身份。

心与双手

《女子与窗扉边的男子肖像》中的新郎叫洛伦佐,身穿深红色衣服,相同颜色的帽子(berretta alla capanesca)代表他崇高的社会地位。同款帽子的另一著名例子可在皮耶罗‧德拉‧弗朗切斯卡(Piero della Francesca)为艺术赞助者费德里科‧达‧蒙特费尔特罗(Federico da Montefeltro)和他的妻子巴蒂斯塔‧斯福尔札(Battista Sforza)创作的蛋彩双联画(tempera diptych)中找到。该作品是在利皮肖像画出现后大约25年绘制。

皮耶罗‧德拉‧弗朗切斯卡的肖像作品《乌尔比诺公爵和公爵夫人,费德里科‧达‧蒙特费尔特罗与巴蒂斯塔‧斯福尔札》(Portraits of the Duke and Duchess of Urbino, Federico da Montefeltro and Battista Sforza),约1473至1475年创作。佛罗伦斯乌菲兹美术馆。(公有领域)

洛伦佐的双手摆放在他的家族纹章上。最近的学术研究指出,纹章可能属于画中女子所有,于是完全推翻先前假设的人物身份。艺术历史学家卡塔琳‧帕吉达(Katalin Prajda)认为他们可能是弗朗西斯卡‧迪‧马泰奥‧斯科拉里(Francesca di Matteo Scolari)和博纳科尔索‧迪‧卢卡‧皮蒂(Bonaccorso di Luca Pitti),一对在1444年结婚的夫妻。

佛罗伦萨的肖像画在15世纪大半时间里,偏好人物的侧面轮廓。利皮延续这项传统,同时还将两位人物的手部纳入构图。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以红外线反射映像技术(infrared reflectography)进行分析,发现利皮在这幅画的创作过程中修改多次,特别是在他们手的表现形式上。

大都会博物馆的红外线反射映像技术发现利皮在《女子与窗扉边的男子肖像》进行多次修改。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公有领域)

原本女子的拇指是放在左手上方,且右手食指较长。但利皮最终决定将她的双手交叠摆放,以暗示女子神闲气定。

最初男子把手抬高到下巴附近,给人一种积极主动的感觉。然而利皮最终的安排却是强调男子旁观者的角色。的确,艺术家对人物的安排为女性在画面中占主导地位,而男性在房间外透过窗户凝视,属次要位置。这些对于1400年代的肖像画来说实属罕见。另一扇呈现风景的窗户,可能反映这对夫妇实际拥有财产的景象。

《女子与窗扉边的男子肖像》中描绘的室内空间引人注目,不太可能存在现实中,但也是利皮偏好使用的一个技巧。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欧洲绘画部(The Met’s Department of European Paintings)退休主席基思‧克里斯蒂安森(Keith Christiansen)在介绍这幅作品的目录中写道,艺术家“将女子置于形状如盒子的屋内,以及迅速拉近天花板距离的手法,让人联想到收藏在柏林博德博物馆(the Bodemuseum)里多那太罗的浮雕作品《圣母子》 (Pazzi Madonna)所描绘的圣母和圣子。

多那太罗的作品《圣母子》,约1422年创作。大理石。柏林博德博物馆。(公有领域)

利皮肖像中的两位人物特征都采概括性描绘。虽然学者引用荷兰自然主义作为利皮创作的灵感来源,但作品里缺乏个人外观差异的细节描绘,以及不切实际的室内空间,再再证明这位艺术家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

富含妙比

欣赏《女子与窗扉边的男子肖像》,会被两位角色的目光所吸引,它是文艺复兴时期爱情诗中的重要元素。事实上,“男子在窗前首次见到心爱的人”是文艺复兴时期文学流行的主题。这个场景也有潜在的圣经典故。克里斯蒂安森分享了《雅歌》第二章第九节(the Song of Solomon, 2:9)中关于新郎(意指基督)的诗句,“他站在墙外,向窗户里窥视,透过窗櫺往里看”(stands outside our wall, peeping in at the windows, glancing through the lattice.)。

菲利普‧利皮的作品《女子与窗扉边的男子肖像》局部,约1440创作。(公有领域)

克里斯蒂安森也特别点出利皮运用阴影的迷人之处,尤其男子在后方墙上投射出清晰的影子。学者认为这是来自罗马作家老普林尼(Pliny the Elder’s)《自然史》(Natural History)中的一段典故。在书中,老普林尼认为绘画的起源来自情人描绘爱人投射在墙上的影子轮廓。克里斯蒂安森写道:“所以,影子不但是爱人容貌的纪录,也鼓励观画者以富含诗意的奇妙比喻来欣赏这幅画。”

无论《女子与窗扉边的男子肖像》是在庆祝订婚、结婚亦或生子,它其实代表着人类渴望获得永恒的爱情。

原文:Marriage Italian Style: Love’s Double Portrait刊登于英文《大纪元时报》。

作者:米歇尔普拉斯特里克(Michelle Plastrik) 担任艺术顾问,现居纽约市。写作主题广泛,包括艺术史、艺术市场、博物馆、艺术博览会、特别展览等。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一定反映《大纪元时报》的立场。

责任编辑: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