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要闻

诺贝尔和平奖为中东和平进程推波助澜

【大纪元10月15日讯】亚洲时报Ehsan Ahrari10月15日报导﹐挪威诺贝尔委员会10月10日在奥斯陆宣布,将2003年诺贝尔和平奖授予伊朗妇女希林·伊巴迪,以表彰她为民主和人权,特别是为妇女和儿童权益所做的贡献。该委员会做出这项重大决定是出于以下6个原因:

首先,将诺贝尔和平奖授予一名伊斯兰妇女等于在庆祝一个事实:伊斯兰教和其他宗教一样尊重人权和人的尊严,要知道罗马教皇保罗二世也是候选人之一。委员会此时做出这一决定可以说是深思熟虑的:在以伊斯兰名义的暴力事件泛滥之时,这一决定无疑是最具有说服力-暴力并非伊斯兰教的本性。

其二,在妇女权益和自由依然得不到保障的伊朗和阿富汗等国,授予伊巴迪诺贝尔和平奖必然会对歧视和压制妇女的穆斯林社会产生警示作用。在人类文明史中,这些事件具有巨大的建设性动力-伊巴迪在得知自己获得诺贝尔和平奖时所说的话就证明了这一点,她说:“我是一名穆斯林,所以你也可以成为一名争取民主的穆斯林。在伊朗,为争取人权、尤其是儿童的权利而努力是很有意义的。我希望我能为此尽微薄之力。”

其三,可以对伊朗宗教强硬派产生震撼作用。伊朗强硬派一直违背人民的意愿,以“反伊斯兰”为由废除了多项国会通过的法律-尤其是在1997年哈塔米当选总统之后。诺贝尔委员会想向伊朗神权统治者们表明:全世界都对伊朗践踏人权的行为感到愤怒。它称:“我们要向伊朗人民、穆斯林世界和全世界宣布,人类价值、自由和妇女与儿童权益应该摆在第一位。”评委会主席穆乔斯(Ole Danbolt Mjoes)补充说:“我希望此事能促进伊朗人权事业的发展。”

其四,911事件后由于国际恐怖主义打着伊斯兰旗号从事暴力活动,那些对伊斯兰教一知半解或鼓吹伊斯兰威胁论的所谓分析家们纷纷不分青红皂白地对伊斯兰教加以抨击。在这种气氛里,没人去批判这些所谓的“客观分析”。更有甚者,由于电视需要即时地对中东一些重大问题进行分析,美国和西方国家的电视节目中出现了许多针对伊斯兰教的负面评论。因此,要扭转这种趋势,此时授予伊巴迪和平奖是再好不过了。

其五,对于大多数穆斯林国家来说,授予伊巴迪和平奖将促使它们重新从改善妇女地位的角度去审视本国社会和法律框架,包括南亚丑陋的嫁妆制度和阿拉伯世界中割除妇女阴蒂的陋习。而且,妇女的教育问题需要得到重视,他们应得到同等的机会。如果一半人口属于文盲或半文盲,那么社会怎能取得进步?这些人怎能在经济发展中发挥作用呢?穆斯林国家要想跟上全球化的步伐,就必须努力让社会中的每一分子都能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当然也包括接受教育)。

最后,授予伊巴迪诺贝尔和平奖将促使穆斯林国家朝着民主的方向迈进。相比布什政府的武力政策,诺贝尔委员会的决定更有利于促进中东的民主进程。

总的来说,穆斯林国家缺乏民主不应该归咎于伊斯兰教,而应归咎于独裁政权、逊尼派宗教学者和殖民统治者。就民主而言,什叶派显得比逊尼派更有经验。虽然已故伊朗宗教领袖霍梅尼主张推翻君主制,建立神权制度,但伊朗和伊拉克什叶派中仍有许多人提出政教分离-这是民主进程的一个重要前提。相反,逊尼派则对统治阶层百依百顺,这对后者产生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欧洲殖民者对中东分而治之后,该地区数百年来的王朝统治就此结束。但是殖民者并没有在那里播下民主的种子。而且,由于中东国家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甚至它们的政治领导人对民主也是一知半解,这为独裁统治提供了土壤。此外,这些殖民者即使离开之后也没有放松对它们的控制。由此可见,西方殖民者对中东地区民主匮乏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授予伊巴迪诺贝尔和平奖将使伊斯兰社会朝民主迈进一大步(即使不会引起社会革命,也会在不久的将来将独裁政府扫进历史的垃圾桶)。伊巴迪是个伊朗人,也许这暗示该国将掀起另一场革命。但愿这次胜利属于真正的伊斯兰民主!(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