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休闲

创造校园新风貌 必须教育改革理念配合

【大纪元9月29日讯】自由时报记者王凌莉专题报导

 在教育部主导的“新校园运动”中,像南投县水里乡民和国中突破传统方形楼建筑,依地域风格与基地条件而采用原住民意象设计的图书馆案例随处可见;然而,在年底届临完工验收之际,却陆续传出校园重建新问题的批评声浪。部分学者指建筑师径自玩起空间设计,忽略空间与教育理念配合;不过,多数投入“新校园运动”的建筑师则认为,政府公共工程进行长期有制度面的困难点需要克服,此外,校园风貌创新也需要教育改革理念配合,才能达到人文与空间整合的效果。

 “远东建筑奖──九二一校园重建特别奖”评审委员会召集人汉宝德说,从去年参选的案例来看,建筑师在空间设计与教育理念整合方面普遍差一点,业主(学校主其事者)没概念,在教育部自由且经费宽的前题下,建筑界有自由的表现机会,但并没有把教育理念转变为空间形式。中原大学建筑系教授喻肇青也表示,校园空间设计突破是项创举,但如果没考量教育理念与型态,就忽略人文与空间的互动。

 参与“新校园运动”的建筑师们却对此评论不以为然,投入校园重建不只是空间设计,还有突破传统学校建筑概念的意义,必须教育改革理念落实基层的配合才能完成。建筑师龚书章说,创意是与学校沟通而来,但这次的经验让他感受到地方教育型态与教改还是有严重的落差。因此使得许多建筑师的“理想”,造成业主使用不上的不便。

 建筑师吕钦文则认为,教育空间的改革是百年大计,但这次政府灾后校园重建工作却在时间的压力下,全部同时设计发包,缺乏一步一步实验修正过程。再者,空间创意与突破的同时,教育革新和型态的改变也是不可欠缺的一环,两相协调才能达到校园新风貌的理想。他说,在教改理念尚未落实到基层校园之前,教育空间改革在设计与实用上仍会出现落差。

 建筑师林洲民说,他在山区设计学校时作了一道水沟盖铺上白石头,校方不同意,原因是“孩子会拿石头乱丢”。吕钦文也说,重建过程中就曾经遇见一个学校主事者要求一个如早期有方形大中庭的开放校园,不论从任何角落都能控管校园中的每个地方,而理由只是“容易控管,比较安全”。他认为,这样的概念无非是将空间回归到旧建筑时代的威权象征。他表示,建筑师创造的多样化空间并不是在玩空间游戏,而是配合教改理念打破过去教育型态,反而可以辅助如“九年一贯”实施后的创意及协同的教学功能。

 震伤的公立学校有将近一年时间发包修护工作乏人闻问,一直到二○○○年八月教育部提拨经费主导“新校园运动”评选三十多个建筑师大量参与,灾区公立学校校园才在短短四十五天内全部“动”起来。吕钦文说,平常一个数千万元台币以上经费的案子设计图就要工作三个月,这次“新校园运动”要求所有参与设计者赶工在二周内完成,到发包为止只给四十五天的时间,甚至有建筑师还因为图没准时交遭罚款。

 他表示,这次“新校园运动”不仅教育空间改革有所突破,政府公共工程发包也有弹性,在对业主最有利的状况下,以采购法中最有利标给建筑师和营造厂商,打破过去以低价标发包工程的窠臼。建筑师林洲民说,最有利标不见得对得标者最有利,在预算公开透明化的情况下,由政府公开评选最好条件的得标者,让值三千万台币的工程,可能找到一个愿意做到三千二百万台币品质的厂商。

 不过,吕钦文也担心此次教育部“新校园运动”的最有利标营造制度,对打破地方公共工程生态没有太大影响。据他了解,许多校园重建工作在教育部经费结束回归地方后,外地建筑师无力与地方势力竞争,有些有理想的建筑师甚至不计酬劳只为了继续重建校园的第二阶段工作。他说,如果地方生态和制度不变,建筑师想发挥所长也会心有余力不足。

 “新校园运动”提供建筑界参与校园空间改革的新思考与新刺激,龚书章认为,大部分投入这项运动的建筑师从中学到不少,虽然正反面评价不一,他还是乐观看待未来,“这只是开始”。他说,建筑界不会因此退缩,这项校园重建工作促使年轻建筑设计者因此而愿意参与国家公共建设,对未来学校空间形貌的改革大有助益。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