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好评

佚名:“左派”更敢于推进权贵资本主义

【大纪元11月2日讯】近日得空,才把先前存下的秦晖先生的《“郎旋风”中看东欧》看完,受益非浅。秦先生的分析很深刻,对政治民主化的分析很有说服力,怪不得那个“闲言(洗岩)”在起劲儿地攻击秦先生呢。

秦先生指出的一点很值得注意。他说,“在中东欧的不少国家都出现了‘左派复兴’后转轨进程反而加快的现象。波兰的大众私有化立法在四届右派政府时期都未通过,左派上台后很快就通过了。匈牙利的国有资产主体在剧变后第一届右派政府执政的四年中基本未动,左派上台后四年就基本卖光了。类似情况在保加利亚与塞尔维亚等国也存在。”

这种现象本不陌生。美国与中国走向建立外交关系,坚决反共的尼克森总统起了很大作用,毛泽东也不讳言,他喜欢与美国右派执政党打交道。以色列寻求突破以巴僵局,据说也是在右翼的沙龙政府手上才真有希望。

不过,在共产党国家实行改革、向市场经济、民主宪政转型过程中,左派与右派的这种角色作用方面,注意的人大概还很少吧。

前共产党国家的左派,与传统欧洲的左派有一定区别,在他们手上推行私有化,如秦先生指出的,“他们多为剧变前的精英阶层,资源多门路广,即使民主制下无法弄权,在公平竞争的市场转轨中他们还是有一定优势的”,显然与欧洲的社会党人有明显的不同。他们既然身为左派,在共产党传统尚存的社会里推进市场化改革,看来比右派们要方便一些。

更值得注意的是俄罗斯与中国。

与波兰、捷克、匈牙利等中东欧国家不同,这两个国家原本“亚细亚生产方式”根深蒂固,与欧美国家、中东欧国家区别很大。在这里,“左派”们行事,更有其特点。

在苏联时代,经戈巴契夫改革,左派右派之分已是按国际通行的标准,求改革欲民主的为左派,保守派被视为右派,而戈巴契夫坚持共产党理念而又开明地追求政治民主,是为“中派”。一番政治较量,左派的叶利钦将苏联推向解体,将俄罗斯社会推向私有化,这时,典型的共产党官僚集团的本来面目显现出来:在“分”的时候耍手腕,然后“改分为卖”,“一些权贵通过‘内部人交易’(这恰恰正是中国现在流行的做法)把国家耍赖没有拿出来分给老百姓的那些资产(而不是分给了百姓但他们不知珍惜又拿去换了酒喝的资产)攫为己有”。这样的转型,虽然表面上轰轰烈烈,甚至有“休克疗法”在其中,实际上却有很大的问题,但在政治民主有一定进展的社会环境下,总算还能得到民众的支援,只是民族问题很要命又没有速战速决的希望。

面对俄国,中国似乎很是自豪,但是权贵资本的发展却更为严重。在这里,左派右派与欧美社会相反,保守派自居为“左派”,而无论反共与否,追求市场化改革与政治民主的人们却被视为“右派”。这“左派”与“右派”们,都有新老之分,执政的却是一种很特殊的“中派”人物,既不同于戈巴契夫和赵紫阳那样具有国际视野与政治民主追求,也不像叶利钦那样能够直接诉诸民众,却是把权力控制的一套臻于极致,令世人侧目。他们坚持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把共产党理念涂上一种特殊的色彩,放弃了马克思学说追求人的自由发展的基本理念、工人争得民主的诸多政治要求,把“与一定的生产发展阶段相联系”的理论分析方法,偷换为实用主义、机会主义的各种手法,实际上是以权力施展及其攫取社会财富为实践标准。

然而,“左派”更敢于推进权贵资本主义,毕竟已成为俄、中两国的特色。民间所谓邓式改革的“打左灯、向右转”,若是一般地指资本主义,也还算有积极意义,毕竟中国没有经过资本主义,能走出一条非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之路,也是一大贡献,但是,“向右转”其实是转向“权贵资本主义”,而且是在政治改革停滞不前的情况下迅速发展,是任凭权力为所欲为还不准人们非议。

这种与一般情况不同的“左派”不左,是目前中国真正的特色。

--转载自《议报》第170期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