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消息

商业周刊﹕最令人害怕的辞汇–中国价格

【大纪元12月28日讯】(大纪元记者郑肯编译报导)个由国会指定的“美中经济安全评估委员会”(U。S。-China Economic & Security Review Commission)9月23日在俄亥俄州召开年会﹐与会者讨论的不是制造业的兴盛﹐而是忧心其衰退﹐在会议里﹐从经济学家、工会代表到小型的制造商们一个接着一个发言﹐探讨着中国这个竞争对手对美国工业的严重冲击﹐其中包括汽车轮胎到电晶板的制造。

商业周刊11月25日报导﹐“中国的价格”这几个字是在美国工业界里最令人害怕的辞汇。从一般的情况来看﹐中国的价格少于在美国制造价格的百分之三十到四十﹐ 而最惨的情况是低于生产原料的成本。服装、电子设备、塑胶产品等的制造商们非常清楚与中国的价格硬拼是徒劳的﹐因为从过去的十几年来﹐他们都一直不断的关闭美国国内的工厂。 这就是为何2000年以来造成制造业270万人失业的原因。同时﹐美国对中国的贸易逆差达到新高﹐今年很有可能达到1500亿美元。

现在﹐原本不担心中国价格的制造商们必须面对这个大陆带来的冲击。 这些公司本来可不受进口影响的原因是他们的产业须要高技术、高投资与和客户的紧密联系﹐很多这类的公司都是属于小型与中型的产业﹐大约占了美国产业界的百分之三十﹐目前在高科技业界也感受到了中国的价格。中国先进网络设备的出口﹐虽然还在低阶段﹐已开始影响价格﹐甚至有人说中国终究会变成主要的汽车出口国。

跨国企业因把生产转移到中国而加速了大陆的工业化﹐中型产业因而跟随。 而另一个选择是留在美国国内奋战﹐但很可能打一场败仗。 俄亥俄州立大学商业教授奥德.商卡尔﹐同时也是《中国的世纪》(The Chinese Century)的作者﹐他看过很多当地制造业的奋战故事后直率的告诉他们说:“如果你还在制造劳力密集的产品﹐赶快出走﹐免的伤重致死。减少百分之五的价格一点用也没有﹐”因为中国业者可作同样的调整﹐ “ 你需要的是一个全新的商业模型才有办法竞争。”

其实美国也曾经历过进口带来的冲击﹐像是对于日本。南韩。与墨西哥的进口﹐而且过去在经济上与中国相安无事的共存二十多年﹐ 但现在情势开始变化。一直以来认识都是如此 – 美国与其它的工业化国家在知识密集度高的产业上处于领导的地位﹐而发展中国家只能拥有低技术的产业。 在这点上已不再绝对﹐哈佛大学经济学家理察.彿列门(Richard B. Freeman)说:“关于中国我们觉的很惊讶的是第一次我们面对一个广大又贫穷的国家﹐这个国家不但可以以低工资与我们竞争﹐还能在高科技上与我们争强。”这两个面向的结合就是美国面对的困难。

但到底有多困难呢?各方看法不一﹐在一方面﹐与中国经商带来的利益很是庞大﹐例如美国的跨国企业﹐像是通用汽车、Procter & Gamble、Motorola等﹐经过多年在中国市场里的苦苦奋战后终于有所丰收。它们卖出手机、洗发精、汽车与PC给数量近乎一亿的中国中产阶级人口﹐这个消费群经预估在2010年会增加一倍。Motorola中国分厂的总裁迪蓝尼(Gene Delaney)说:“我们在中国的销售成功对于我们销售全世界有很重要的影响。”

美国许多公司从中国拿取零件与设备﹐因而得以增加他们投资回报率。现在又部分由于中国在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关系﹐与其贸易的门槛得以降低﹐这点对于美国的保险公司、银行、零售商等是一个好机会﹐ 而且从中国涌出对原料、商品的需求使世界各地的原材料价格飙高﹐如此一来便给美国的钢铁制造业者、采矿业者与伐木业者带来一笔意外的财富。还有﹐中国商品的低廉价格使美国的通货膨胀率一直保持得很低﹐如此使其消费热潮持续加温﹐美国进而能安然度过一场经济衰退期﹐全球的经济成长也能正常。

但从另一方面来讲﹐与中国的密切关系也得负出很大的代价﹐其中最突出的就是美国庞大的贸易赤字﹐其中中国为最大、成长最快的部分。正当美国的消费者在享受中国制的商品时﹐美国国际收支差额的亏损率几乎达到国内商品的百分之六﹐这样的交易差额加上美国的预算亏损促使美金汇率下跌﹐从而引起疑虑﹐担心全球经融体系会出现裂缝。而中国把自己的货币固定在美金的标准上﹐几乎所有分析家们认为人民币被低估了。

美国腐朽的根基

大多数的预测都认为美国对中国的赤字会加大﹐因此这个问题浮现 – 美国的工业基础是否已腐蚀到危险的程度了? 虽说目前美国冲击最大的工业都是那些本来就该移植到低成本国家的工业﹐但中国正在高科技的工业方面走上坡﹐像是增加制造汽车的技术、特殊的钢铁、石化产品与晶片等﹐这些工厂的目标在于满足中国无底的需求﹐但危险就在于如果中国的经济成长停滞不前的话﹐就会造成供过于求﹐掀起一波出口潮﹐因而毁坏美国新形成的工业布局。

那就是为何与中国的交易比1980年时与日本更棘手﹐很明显的有些中国出口商使用不正当手段﹐包括智慧财产权的盗用与保障不公平的津贴。虽然华府方面可采用更激烈的手段来制止对于交易法的违背﹐但更大面积的保护政策却无法实行。 从实际的面向来考虑的话﹐因为美国太依赖于中国的进口﹐若重新加大贸易的限制的话只会增加损失并降低对中国贸易带来的好处﹐而且不像二十年前的日本﹐中国的经济是属于较开放式的﹐持续的降低关税﹐甚至在交易上对整个世界还有点小亏损﹐这使的美国对中国的赤字更显眼。人民币升值30%可能会使情况改观﹐但这很不可能。因为北京也在担心失去工作机会﹐和它5150亿美元外汇储备的缩水。所以问题还在美国自己如何降低贸易逆差和收支逆差。

同时﹐美国的公司都不再对自己国内的生产力投资了﹐因而在美国﹐工程师的头衔不断的在缩水﹐相对的﹐中国的生产竞争力不断的增加﹐在众多的优势中﹐为首的是中国廉价的劳力﹐包括月薪120美元的劳工到月薪2000美元的晶片工程师。即使在精密的电子工程工业中﹐ 直接的劳力占不到成本的百分之十﹐中国的低薪仍反映在整个生产圈里﹐从零件、员工到货物处理﹐只要你想得到的都是。 Penny Co。 的副总裁福克斯(Janet E。 Fox) 说:“所有家俱都是在中国制造的原因﹐其实就是单纯的因为中国更能有效的供给生产而以﹐而美国的制造商所处的环境根本不是那回事。”

福克斯的说法很重要﹐中国的竞争优势不止于不公平的交易手段﹐大概百分之七十的出口来自于私有的公司和国外的投资包括台湾、香港、美国的公司﹐而这些公司本身就有外国市场的途径、高科技技术与管理知识﹐而对于中国民营制造商而言﹐除了廉价土地与某些地区的税收减免外﹐中国政府给与他们的援助是很有限的﹐北京人民大学商业教授顾克剑(音)说:“中国政府无法负担对于出口经济的补贴。”随着资金的流进﹐现代化的工厂一 一在中国出现﹐生产效能因此有很大的转变 ﹐根据U.S. Conference Board﹐光从中国私营企业的生产力来讲﹐连续五年都有百分之十七的成长率

中国需要从美国进口﹐美国大约一年卖出二亿四千万的飞机﹐而在半导体出口方面三年来增加三倍﹐不只如此﹐在谷类、钢铁、和兽皮等商品也有所收入。而中国的出口量就其对美国而言以五倍的比例超过自己的进口量。

同时﹐中国不断的扩张其输出量﹐通常输出的速度快到无法以一般的策略作调整﹐卡西帝(Robert B。 Cassidy)是美国贸易代表(U。S。 Trade Representative)的前官员﹐他曾协助协调中国加入世贸﹐现在他在在华盛顿的一家律师事务所Collier Shannon Scott工作﹐专门帮美国客户处理低价倾销的案子﹐他说:“日本人、南韩人、欧洲人通常花四至五年的时间发展他们在市场里的位置﹐但中国在你还没来的及看到它出现时就把市场吞噬了。”

冲击带来的惶恐

Georgetown Steel Co 就是一个这样的例子﹐其生产的钢缆用途很广泛﹐包括桥梁的钢索与滚珠轴承等﹐他们已与亚洲和墨西哥进口奋战多年﹐但就在去年时﹐它关闭了六百名员工的工厂﹐并提到了中国跳跃十倍的进口量﹐此量从2001到2003年达到252000顿。 Seaman 造纸公司专门用自动化的方法制造装饰纸﹐尽管如此﹐中国的进口还是占了市场的三分之一﹐81呎长的彩色纸带卖给零售商只要九分钱﹐这种价格甚至低于Seaman公司的原料成本﹐ Seaman 的总裁琼斯(George Jones)说:“我们以为用自动化的生产模式就可抵销中国劳工的价格﹐但事实证明我们做不到。”

随着零件与设计工业随着生产线移植中国﹐美国的工业基础也渐渐腐朽﹐塑胶制造业和机械设备制造业过去五年来急遽缩水。市场研究单位Global Sources Ltd指出﹐ 美国印刷电路板工业的销售量自2001年以来从一亿一千万美元降到低于五千万美元﹐然而就在这同时印刷电路板从中国销售出来的量竟然还加倍﹐今年达到大约三千四百万美元。大部分主要电子原料的生产都出走了﹐包括压层板的生产﹐“整个工业都被掏空了。”

电子业的移走开始于1990年代﹐那时台湾把工厂与供应商移跨台湾海峡。就在近四年前﹐美国曾出口四亿五千万美元的电脑硬体设备﹐但现在出口量已滑至二亿八千万美元。 Flextronics Corp的CEO马科斯说:“所有电子硬体的制造都移去中国了。”

万有引力般的拉力

美国的网路设备市场为其利益优势的堡垒﹐现在中国甚至在这方面也开始展露头角。11月15日﹐ 3Com Corp公布了一个新的数据通讯转换系统﹐可以提供给超过一万人使用网路﹐此转换系统据说是Cisco 产品的两倍效能﹐但价钱却少了百分之二十五﹐其秘密为何呢?原来3Com Corp采取较低的毛利率策略并与中国电信业泰斗华威合作﹐此计划动用了一万二千名工程师﹐这是第一次由美国的公司卖出在中国设计与生产的网路设备。Cisco的总裁 Chambers虽没提到中国﹐却说:“一群强而有力、价格竞争力高的商业对手不断浮现﹐特别是在亚洲方面。”

中国的下一步就是针对核心工业中精华部分﹐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International Corp在北京的外郊设立了一个晶元厂﹐专家说其厂制造的12吋珪单晶才仅仅落后Intel Corp两代而以﹐但此厂并不会直接与美国的晶片业者竞争﹐因为它们是根据合同生产﹐仅管如此﹐ U.S. Semiconductor Industry Assn警告说﹐只要在2006年前﹐中国再多增几个12吋晶元厂﹐ 在美国的资金、人力、研发与设计的资源就都会被以“万有引力般的拉力”吸进中国。

但中国能主导一切吗?11月7日﹐东方汽车公司与Honda汽车公司宣布他们的合作计划﹐它们将共同投资三亿四千万美元来提升Honda CR-Vs和Civics生产量达五倍之多﹐也就是在2006年将生产12万辆车﹐东方汽车公司希望藉由Honda有弹性的生产系统来达到世界水平﹐东方汽车公司总裁苗伟(音)说:“Honda将卖些中国造的汽车到欧洲去。”Nissan汽车公司也提到要与东方汽车公司一起外销。

中国造车业者正在找寻供应商﹐希望它们的外销有天能得以维持﹐在杭州的汽车零件制造业者Wanxiang集团在1969年时本是一个乡设的农具贩卖小铺﹐现在已是一个集资二千四百万美元的厂商﹐并供应中国的生产线组装工厂包括通用汽车、福特、Volkswagen等等的零件﹐除此之外﹐还外销其制造的百分之三十﹐两年内﹐中国的汽车厂就不在像已往一样必须买至少百分之四十的国内汽车零件﹐因为Wanxiang已准备开始营运一家值四千二百万元的工厂﹐里头装满了美国与欧洲的设备(testing gear)﹐ 而且自从一九九九年以来﹐ Wanxiang已并购了十家美国的汽车零件厂商﹐其总裁Guanqiu说:“我们的目标是获取技术与管理的知识﹐当然最重要的是能有海外的市场。”

今年﹐广东与福建的工厂第一次面临劳力短缺的窘境﹐通常中国的制造商都依赖进口的货品﹐像是钢、塑胶等原料﹐市场的需求量剧增对他们来讲无异于把成本提高﹐而能源的短缺已逼制造商们在一周内关闭工厂数次﹐恶性的价格战使几乎每个工业难以生存。北京大学经济学家Zhang Weiying说:“有太多小公司在激烈竞争﹐他们都把利润挤没了!”的确﹐由于有很多中国的公司由于对利润和统计的不了解﹐许多货品的订价与其成本间的关系都不合理。由此情况看来﹐中国的制造商们应研发他们自己的技术及产品﹐才能迎头赶上﹐但是关于这点﹐目前中国一直止步不前﹐只能停留在不断的找低成本的产品生产。

但也不是完全没进展﹐在一项最近由Industry Week 和Cleveland-based Manufacturing Performance Institute作的对于中国与美国制造商的调察中显示﹐百分之五十四的中国公司把研发定为他们的首要目标﹐而美国的受访者中只有百分之二十六而以﹐而且中国的公司花较多精力在人力的训练和企管软体上﹐在新旧程度上﹐百分之九十一的美国公司已有十年以上的岁数了﹐中国的公司只有百分之五十四在十年以上。

只要美国不断的在产品上创新、保证更好的品质、降低价格、建更多新的工厂﹐如此一来还能在中国的扩张下获利﹐但美国若不正视并且想办法处理中国这个工业挑战﹐它就会失去其经济强权和影响力﹐所以﹐美国真的负得起这中国的价格吗?这是个从美国的员工、管理阶层到政策决定者都必须问的问题。(http://www.dajiyuan.com)